新加坡飛上海須在南昌降落隔離14天:充滿未知又刺激的首72小時

2022-07-07

不曾想,2022年和中國革命根據地的相遇,是因為新加坡飛上海的國際航班轉至江西省南昌市降落。200多人全程不進市區,經繞城高速「押運」至隔離酒店。

在南昌的隔離是在中國官方宣布減少隔離天數前。14天不出房門的難度,反倒因為上海2600萬人兩個多月封城足不出戶而降低。本月每周四乘搭東航飛上海的旅客,仍會在南昌降落。

上個月在南昌有幸打卡入境大陸後48小時內的「全套」折騰:

  • 行李箱的一個手柄斷裂
  • 入境後第一次核酸初篩異常
  • 隔離客房馬桶堵塞
在中國第一次坐救護車 飛機停穩在南昌昌北國際機場的那一刻起,到坐上去隔離酒店的大巴車,全程兩個小時,比疫前通關增加一倍多時間。

隔離酒店的外觀。(顧功壘攝)旅客既得控制手提行李,儘量輕裝上陣,還要確保防護服不會驚擾機場體溫檢測儀。我們這趟航班就碰上乘客因穿防護服體溫過高,導致體溫檢測儀拉響警報,修了半個多小時才恢復。

漆黑的雨夜,一部部大巴在酒店邊門等候。

入境集中隔離者不被允許走酒店正門,下車後拖著重重的行李走一小段石子路,前有雨水相迎,後有消毒水噴灑,兩水交融,是凌晨近5點才停歇入睡的催眠藥。

豈料兩個多小時後,手機和房間的電話鈴此起彼伏,先是南昌海關來電確認疫苗接種信息,後是「重磅」通知:

「你初篩陽性,整理一下,帶兩套衣服去醫院,10分鐘,120已經在樓下了。」

「是初篩異常嗎?」我問。

腦海里是上海封城期間,那些半夜突然接到電話要被轉運去集中隔離的畫面。行前7天健康監測、兩次核酸,還有起飛前兩個小時之前的抗原都是陰性,四個多小時「一飛就陽」的機率不會這麼高吧?

對方說:「是異常,你去了醫院,醫生會解釋給你們聽。」

起身把所有擺出來的物品收納進行李箱,帶上兩套衣服和新加坡帶來的餅乾麵包,提著兩個隨手拎包,跟大白下了樓。

我們住的九龍湖一帶是文創旅遊區,但因為疫情關係,生意並不好。120上已經坐了四位乘客,看我上車,大家還騰挪點空間出來,又各自看手機、打視頻電話。

這一車的人,有著被暫允出來放風的篤定。

去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象湖區的半個多小時路程里,全程沒人咳嗽,也沒人流鼻涕。

隔離酒店邊門,120救護車轉運核酸異常者去定點醫院覆核。(顧功壘攝)即溶星巴克咖啡的喚醒 下樓來接我們的護士把我們帶到病區。

為緩解上海防疫,醫院特地出清一整棟病房,所有人員撤離,再按照傳染病隔離病房裝修,由閉環管理的醫護人員輪班接手。

原先三人房改裝成單人病房,另外兩張病床推到另一邊,還來不及整齊安置。從牆壁、病床到地板,覆上了一層白蒙蒙的「保護膜」,是消殺後的氯沉澱。

聽說每批航班初篩異常的旅客入住前,這裡都要先消殺一次,環境樣本採樣陰性後方可入住;旅客離開後再集中消殺,直到下一個航班核酸異常的入住。

入住期間,護士每天早晚各一次噴消毒藥水拖地,還要擦拭病房內的物體表面。(顧功壘攝)隔離樓棟的走廊頗為寬敞,用的醫療設備看上去很新,護士特別提到,裝修時安了新風系統,可以開冷氣;走廊上的大窗戶則可以打開一些,保持新鮮空氣暢通。

隔離樓棟的走廊頗為寬敞。(顧功壘攝)從乘坐救護車到住院,沒有任何書面告知書,但是救護車和醫院護士手上,都有一張名單,報得出旅客的名字和證件號。

入院手續是先進隔離病房,再做入院登記,護士進來拍護照照片,後台錄入信息後列印出一張病人告示單貼床頭,標註名字、年齡和床號,這便是接下來每六個小時一班護士交接班時的參考資料。

和隔離酒店窗外鮮少人煙的景色相比,從隔離病區走廊的窗戶看得到旁邊急診大樓進出的人員、核酸檢測亭和檢測實驗室,醫院外就是高架路和體育場,周末的晚餐時間還略微有塞車,煙火氣很濃。(顧功壘攝)住院短短30多個小時,能感受到醫護在執行政策時,根據專業醫學判斷,給予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核酸複查一共需做兩次,間隔24小時。猜想第一次核酸結果是陰性後,大家的心理負擔少了許多。

因為匆忙離開酒店,拖鞋、淋浴用品都沒帶,醫院儘量滿足旅客的要求。過一會兒,護士送來了拖鞋、洗漱用品、洗衣皂和消毒洗手液。

(顧功壘攝)病房的硬體配置還不到位。

護士關門一個不巧,一塊天花板突然飛落四五米遠;洗手間面盆的水龍頭無法出水,護士們嘗試修卻不得要領。

由於閉環管理期間,每個進入病區的都需要全副武裝,因此工程隊暫時無法上樓修理。想想就住一晚,將就著用花灑的水洗手。

江西食物以無辣不歡出名,醫院內部送的午餐米飯上都有辣滷汁,護士見我吃不下,開始張羅要不要吃些其它的點心。眼看著星巴克可以閃送,但院方規定非醫院食物不能帶入,只好作罷。

醫務處負責人電話溝通時,起初誤以為我需要攝入一定的咖啡因,後來得知我手中有糧(新加坡帶來的肉鬆麵包)、心中不慌,只是想喝點熱飲後,把她自己喝的三條星巴克即溶咖啡送來。傍晚時分享用著非一般的下午茶,果腹後的喚醒之悅不言而喻。

住院時的非一般下午茶,咖啡香里飄著的溫情。(顧功壘攝)住院的另一個小插曲是,曾被要求抽血三管,檢查血液細胞、凝血和肝指標等是否正常;後來許是因為核酸覆核已是陰性,醫護免除了與冠病沒有直接關聯的檢查項目。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第二天傍晚6點,我們七人順利完成兩次覆核陰性的出院指標,由120送返酒店。在隔離病區外等救護車時,呼吸的是14天集中隔離期間的難得的新鮮空氣。

住院期間餐食以不辣的蔬菜為主。(顧功壘攝)住院期間唯一的一頓早餐,護士建議品嘗南昌當地的糖糕,一口咖啡一口糖糕,別有滋味。(顧功壘攝)消殺水被灑成小池塘 打開酒店客房的門,大理石地面上的一灘「池水」,吹皺了連日來的防疫配合。

(顧功壘攝)行李箱、桌面、床頭柜上的消殺水漬,沖褪了離開客房時大白答應的無人會進房、貴重物品可留房內的互信。

(顧功壘攝)由於地方在消殺過程中存在諸多詬病,中國近期對入屋消殺做出了嚴格規定。

隔離防疫工作組未等乘客確診或電話告知就入房消殺,的確欠妥。和負責人交涉後,獲准換房;怎料第二天馬桶又不知何故堵塞,連工程師傅特地穿防護服上樓搶修都搞不定,只好再換客房,方算是進入了隔離穩定期。

入境中國首72個小時的進進出出,覺得時間稍縱即逝。

雖然剩餘的日子裡無法控制餐食的質量,但若是私下和防控組、醫療組的不同負責人溝通,還是能儘量避免每天一大早「催命式」的敲門聲。

隔離期間的晚餐算是不錯的了,但味道就不太讓人期待。(顧功壘攝)醫療組後來也把每天下午的體溫測試改為微信群打卡通報,並用中英文方式標註房號和姓名,方便外籍旅客填報。

間中有不少客房的製冷機因為產品緣故漏水,工作人員還在群里教大家如何用塑料袋裝水倒水,其實她們和入境旅客吃住在酒店,各自進入閉環。雖有輪班,但誰又願意重複吃著一樣的盒飯呢?

14天內7次核酸陰性後,隔離漸入尾聲。解除隔離的早上,大家被要求「應走盡走」(離開南昌),安排坐上去高鐵站、機場的轉運大巴,全程閉環各回各家。

隔離第12天清晨,首次從房間看到南昌的日出。(顧功壘攝)飛機落地虹橋機場的那一刻,所有人進入下一個抵滬48小時內陰性核酸證明、隨申碼健康綠碼查驗的循環,熟悉72小時核酸陰性進入公共場所、掃場所碼的防疫常規中。

今秋飛上海吃大閘蟹是簡奢嗎? 到上海停歇下來後,給醫院傳染科的賴玲玲醫生快遞一本《戰疫勇士—新加坡之道》,感謝她帶領的醫護團隊為入境旅客服務,她們中多位是2020年第一批援鄂抗疫的醫生。賴醫生說,兩個不同地方的人通過這種方式結識是一種緣分。

這些天,長三角的安徽省、江蘇省陸續報告本土確診和無症狀病例,其它多地出現冠病和流感共存爆發的情況。聽說我們之後的航班陸續出現陽性病例,病原體是奧密克戎BA.5變異株,有的需要住院10天才轉陰。

集中隔離或封控管理,對心理上的直接衝擊和後續影響是難以估算的,要求每一方都調適好心態,秉持對不可控和奔向未知的淡定,談何容易。

當世界逐步恢復人員通行,中國也在做隔離的減法。

從「新聞里說」到「地方上做」會有時間差,如何縮短考驗著牽一髮動全身的協調力,依據的是紮實的專業數據分析和形勢研判,是常態化公共衛生應急治理增效的重要一環;而讓大家相信動態調整會是向著更成熟、理性的方向去,仰賴政策制定者、傳媒工作者、執行配合各方面的互信管道暢通。

好在華人血脈中與生俱來有一種堅韌的意志力,縱使歷經萬難,但依然保有未來充滿希望的樂觀,相信在隧道的盡頭終會見到光亮。

就像中國官方宣布入境集中隔離減至7天後,在新加坡的同事和朋友,就開出了今秋再飛來中國吃大閘蟹的願望清單。

堅守原則的前提下,以隨和的態度說理,事情總有解決的辦法。

隔離倒數第二天,看到中國傳媒大學畢業典禮上校長領誦蘇軾的《定風波》的場面,覺得很是應景:

練就「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的從容,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相关文章

  • 新加坡新冠病例激增17%,創年度新高!一大波人再現:刀片嗓
  • 震驚!新加坡16歲少年豪擲千元享受"特殊服務",父母臥底揭發按摩店黑幕!
  • 「我在新加坡做了刮宮小手術,花了37000!」
  • 三名拉丁美洲籍男子飛新加坡,闖豪宅盜走大量現金和珠寶!27小時內遭警方逮捕!
  • 獅城兩中國男涉自導綁架  被控欺詐及企圖犯罪
  • 新加坡合影門後續:有圖就實錘?律師函警告,何晶出手闢謠
  • 新加坡一周14000例!新冠病例創2025年新高,兒童占比最高
  • 兩人的一滴滴鮮血,都……
  • 濱海灣的這把巨型椅子超出片,目測是下個網紅打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