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援助網絡鮮為人知,它不在一般人的注意力範圍內。它的援助對象是社會上一小群讓人視而不見露宿街頭的「街友」。
該援助網旗下有幾個社區合作夥伴,它們又通過與其他組織的合作,設立更多社區安宿處(Safe Sound Sleeping Places),為街友提供一個可以安穩而衛生的過夜空間。
這個在疫情發生前成立的援助網絡來得正是時候,突然暴發的疫情打破了不少人的飯碗,如原本在賭場工作的員工。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發言人說,自阻斷措施期以來,社區安宿處已接觸和幫助超過1300多名街友,包括之後轉入過渡庇護所的人。
如美國,天橋下,公園裡,都有長期住客。
不歡迎露宿者的商鋪還是有的,它們會在店外貼上不准門前露宿的告示。
美國、日本的大城市,對街友相對寬容。它們也有一些福利組織為街友伸出援手,似乎顯示出溫情在人間,但這類現象的長期存在,也突顯社會問題的一面。
一個城市的發展與露宿街頭現象共存,在更大程度上反映出,當權者對問題的關心不足或是束手無策。
日本社會多年來存在數目不小的露宿者,諷刺的是,日本人壽命越長,露宿街頭的問題越嚴重,街頭露宿者以年長者為主。
長壽給社會中經濟能力較弱的一群人的晚年變得更加潦倒不堪,他們失去兒女的照顧,或是無顏回到鄉下,街頭成了最後的歸屬。
所以,新加坡人一般上以異樣眼光看待街友,看到有人在組屋底層,或是走廊過夜,馬上向市鎮理事會投訴,市鎮會若沒有即刻行動便會在網上被人好好修理一番。
那麼,新加坡會不會步日本的後塵,老年人口越多,露宿街頭的人也越多?
給露宿者的援助網絡不斷擴大,更多社區安宿處的出現,是個好現象,表示社會對弱勢者的關注。
但這也是個不好現象。這即意味著,相關問題的嚴重化,值得深入研究其深層因素。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儒家對社會發展的期望放在今天的時代更是有它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