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城市建设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2022-07-18     缘分     42362

所有交通路网的建设,全部以满足经济发展和居民的需求为建设依据,比如泛岛高速公路主要是连接樟宜机场和裕廊工业区。长达十六年的地铁建设论证,最后的一个理由就是“建设地铁是否给新加坡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同时,道路建设也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在建设中央高速公路时,按原定计划,穿过市区的部分路段是地上公路,不只影响城市景观,也会对人口稠密的市区带来环境和噪音问题。因此,中央高速公路修改部分设计,在部分人口稠密路段建设下穿隧道,造价是地上公路的四倍。

新加坡城市建设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第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交通建设的核心转为倡导并落实“公交优先”政策,这是新加坡宜居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政策之一。经过约20多年的发展,新加坡的人口从1965年的189万增加到1985年的274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580新元增加到14,921新元。人口增长加上更多人可以负担得起私人小汽车,虽然整个城市的交通还是通畅的,但中央商务区部分路段在早晚高峰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交通拥堵。新加坡政府立足长远,未雨绸缪。首先,经过16年的讨论和激烈辩论后,1983年决定开工建设耗资50亿新元的地铁线。这成为新加坡交通建设转向公交优先的关键策略。其次,1998年起,在市区拥堵路段建设电子公路收费系统(Electronic Road Pricing, 简称ERP),对繁忙时段经过这些易拥堵路段的车辆征收拥堵费。

第三,大量兴建专用自行车道等,交通政策逐步转向鼓励慢行交通(骑行和步行)。2013年开始,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陆交局)提出到2020年将新加坡的自行车道长度增加到190公里,远期到2030年增加到240公里(图2)。同时,在2011年32个地铁站3000多个自行车车位基础上,再大量增加自行车位。

新加坡城市建设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3)园林绿化政策:

从“花园城市”到“花园中的城市”

新加坡政府在“花园城市”建设中主导园林规划建设、管理、文化创新、技术支持和教育科普等,如由公园局维护历史悠久的新加坡植物园,指导滨海湾花园等国家级项目兴建,为全岛绿化设置标准,以及开发创新已在全球70多个城市应用的“生物多样性指数”(City Biodiversity Index, or Singapore Index),和国际交流等等。

新加坡的城市绿化依托土地整体性使用规划(概念规划和总体规划)和布局,除保留足够的发展用地和自然保护区之外,政府严格规划各类指定专门用途的土地使用的性质和强度,利用商用和民用建筑的成片、集中和高层高密度设计,对留出的地面空间进行植树绿化。

新加坡城市建设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从1990年代开始,新加坡“花园城市”已经拥有优化的布局结构和完善的绿化体系,是政府几十年努力积淀的“环境基础设施”(Environmental Infrastructure),在此基础上,新加坡政府提出园林绿化政策转型为建设“花园中的城市”。这是在“花园城市”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城市绿化和街景美观,强化城市国家的身份特征,通过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发展升级“花园城市”。具体来说,就是将当时矩阵式的公园绿地系统、绿化系统和扩大的水域空间相互连接,形成网络化、一体化的回归自然的生态空间。同时,延续“花园城市”建设,通过植物绿化美化城市,柔和冷硬的城市环境,更重要的是注重自然生态遗产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将之延续扩展至已有自然保护区之外、融入到城市的人居生活空间——这是对环境建设范式的改变,要求城市进一步增强公园、公园连道系统建设和街景绿化(特别是垂直绿化和空中绿化),修复和提供适宜生物栖息的环境地貌。同时,培育公众对社区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使保护和回归自然成为全体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认同和参与的行动。

打造“花园中的城市”是新加坡国家发展新的战略目标,它是在“花园城市” 基础上,使城市与自然完整融为一体,让 “花园”从城市的点缀变为城市的轮廓,它的实现使新加坡拥有独一无二的城市国家风貌,既服务于吸引全球投资和高端人才、建设全球中心的经济目标;又兼顾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品质和生态关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从根本上坚持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04 先进经验和案例

新加坡的城市建设经验可以总结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城市建设(尤其是带有公共品或类公共品的项目或基础设施,如公共住房、交通和环境)由政府主导,主要通过各个专业性和执行力很强的法定机构;同时在时机成熟时也邀请私人部门贡献他们的资金、技术和见识。这确保了城市建设和发展从规划制定、组织动员、协调推进、建设、管理、评估形成一个个政策闭环。

新加坡城市建设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其次,以长远规划作为引领城市建设的基础政策工具和核心技术手段,真正落实“先规划、后发展”理念。通过每10年一次的概念规划修编,对于影响新加坡未来40-50年发展趋势的重大经济、社会、环境、技术等影响因素或事件进行深入评估,以判断这些趋势对新加坡的住房、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供应的数量、质量和形式的影响程度,并及时在用地布局方面作出科学合理安排。同时,透过一定的机制反馈在各部门的政策制定中,从侧面推动各部门各领域的政策改革创新。这一点,在新加坡的交通建设变化中,体现最为突出。

第三,落实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宜居城市建设原则。在新加坡的城市建设中,十分注重平衡三个方面的目标,一是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经济,以吸引投资并提供就业机会;二是塑造安全健康的城市环境,包括干净的空气、水和土壤;三是提供高品质的生活,包括为新加坡居民创造更多福利和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案例

新加坡市区重建

上世纪50年代,新加坡79%的人口住在贫民窟。二战给新加坡造成严重破坏,二战结束后,逃往外地的人相继回流,成千上万的流浪者、失业者挤在高度集中的市中心,大量的贫民窟迅速增长。导致情况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英国殖民政府40年代颁发的《租金控制法令》,目的是为了防止业主提高租金,可是业主却丧失维护房子的动力。人口快速增长造成对住房的高度需求,有些屋主为了获取更高租金,大小房分割转租他人,一个房间甚至可以租住几十人。摇摇欲坠的骑楼,破旧肮脏的环境,疲惫贫穷的劳工,肺结核、传染病肆虐的城市。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人民行动党上台执政,并于1960年成立建屋发展局,紧急建设住房,解决住房短缺。从1960年初期开始,新加坡政府就清楚知道,要取得城市化的真正成功和解决住房问题,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市区重建计划。因此,在建屋发展局内部成立了一个单位—市区重建组,专责市区重建工作;到1974年,该小组从建屋发展局剥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法定机构—市区重建局。该机构统筹规划、组织动员、实施和管理市区更新的全部工作。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