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城市建设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2022-07-18     缘分     42362

新加坡城市建设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新加坡的市区重建是指清除贫民窟、重建市中心区、改善环境及服务等,并创造就业的机会。市区重建并不意味着只是供给良好的住房,也会为商家提供办公、银行、旅馆、商场等建筑物及场地,为商业带来机会,刺激经济增长。这项大规模的计划虽然需要政府与私人企业合作,但新加坡政府意识到单靠私人企业将遭遇许多难题,而由政府主导,在征地,迁移住户,重新分配土地等方面更有效率和公平。

新加坡的市区重建,首先强调以规划为引领。因为如果没有规划,只顾眼前,就会让新加坡的重建工作走入死胡同。比如保护历史建筑的行动,就是因为重建的初期便意识到其重要性,在决定重建的时间便将历史建筑保护纳入整个规划之中,否则在今天的新加坡市中心,就不会有牛车水和小印度等历史街区了。

其次,新加坡的市区重建注重应用可持续发展原则。市区重建一是提供高质量的商业空间,为商业带来发展机遇,刺激新加坡经济发展;二是注重提升环境质量与品质,比如从1977年开始历时十年的新加坡河清理整治工作;三是注重为受影响居民提供住房和就业机会,尽量采用成片搬迁和安置的办法,以保留原居民群体的社会网络和归属感。

05 新加坡城市建设经验

对中国的启示和建议

(1)将提供优质的城市公共品

上升为战略层面,加强顶层设计

新加坡政府在提供城市公共品或类似公共品方面不遗余力,将其视为兑现政治承诺的主要内容。这些包括,为约82%的新加坡人提供优质的公共住房,以落实“居者有其屋”政策;建设安全、可靠、舒适和可负担得起的公共运输设施及提供公共运输服务,以打造无堵城市;建设享誉海内外的“花园城市”及后期的“花园中的城市”。近年来,中国城市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挑战,如房价居高不下,交通拥堵等。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这些涉及民生的重大项目或基础设施,并将其作为政府的核心职责,在战略上予以高度重视,同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即着眼于提出解决当时紧迫问题的方法,又立足于制定中长期的解决计划。这些经验值得国内城市参考和借鉴。

新加坡城市建设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2)政府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新加坡政府认为政府部门推进城市建设是责无旁贷的,在一级政府架构下,设立了超过十几个涉及城市建设的法定机构,这些法定机构的体制机制非常灵活,同时拥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基本可以独立完成相关领域从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全流程工作内容。如建屋发展局(公共住房)、市区重建局(规划)、国家公园局(园林绿化)、陆交局(交通)、建设局(建设管理)、国家环境局(环境保护和公众卫生健康)、公共事业局(水资源管理)、裕廊集团(工业开发)、海事局(港口)、民航局(机场)等。这对于国内快速发展中的城市尤其有借鉴意义。这些城市面临大量的城市发展和建设任务,并且往往时间紧迫;目前,他们大多数只能通过外包方式,完成建设任务。然而,从建设实施的质量、水平、时间及成本看,总体效果参差不齐。新加坡政府有意识地主导城市建设任务,同时内部有专业团队可以较为独立完成相关任务。

新加坡城市建设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3)坚持长远规划引领发展的作用

新加坡的概念规划时间跨度是40-50年,总体规划时间跨度是10-15年。在总规委员会机制下,所有涉及到用地的布局和需求,都需要在总规委员会这个层面来平衡和协调,尤其是在短期内有冲突的用地需求。目前中国的许多城市均设立了规划委员会,但其组成人员大多数是政务官,规划专业人员的比重偏低,无法真正发挥规划对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的引导作用。同时,人员的频繁变动导致长远规划的意图也常常无法落地。所以,应该在中国城市建设中,真正坚持由规划引领发展,同时提高规划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权威性和稳定性,让每个城市的规划成果赢得领导信任、老百姓口碑和同行尊重。

新加坡城市建设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4)因地制宜制定并更新城市建设政策

新加坡的各项城市建设政策并非一层不变,而是随着经济、社会、环境、技术等变化,定期评估和更新,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同时,非常强调政策制定的科学依据。如公共住房政策,近年来为鼓励新加坡居民多生育,对那些养育孩子较多的家庭,在申请公共住房时给予较多优惠和优先权。对于老旧社区,如果已婚子女申请与父母就近居住,在申请公共住房时也有优先权。中国的城市建设政策颗粒度普遍较高,不够精细,导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产生较多“错配”现象。比如,在一些城市出现了住房短缺问题,由于缺乏深入研究,仅仅尝试从总量上实现供给平衡,但实际上不同的家庭结构、总收入水平,他们的住房需求并不完全相同。所以,中央和省级政府应该给予城市政府在建设决策方面更大的自主权,并鼓励他们不断提高政策制定的精细化程度。

新加坡城市建设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5)真正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新加坡,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发展经济,增强改善民生和提升环境品质的资源和基础;通过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创造一个和谐社会,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以持续提升宜居环境,从“花园城市”过渡到“花园中的城市”,吸引了更多海外人才、资本和项目到新加坡寻找机会。这就形成“经济、社会和环境”良性的相互促进作用。遗憾的是,部分中国城市,在平衡三者关系方面,依然没有找到好办法。既不要像过去那样唯GDP主义,牺牲环境质量,为了金山银山,丢掉绿水青山;又避免出现另一个极端,只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新加坡的经验表明,“保护绿水青山”与“创造金山银山”两者并不矛盾。只要中国城市能够超越短期思维,坚持长远规划,并且分步骤、分阶段实施科学合理的计划,让全体居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即良好的就业机会、良好的社会服务及和谐社会环境和干净的水、空气和土壤,高水平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是完全做得到的。甚至,在某些领域,这些城市可以比新加坡做得更加出色。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