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自然禀赋决定新加坡很重要,却也非常依赖各种靠山。新加坡的近代史,基本就是不断找靠山的历史。
从1867开始到1959年,将近一个世纪,新加坡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在此期间,新加坡虽然没有独立主权,却也在英国的羽翼下被保护得很好。
然而,二战期间,日本军队轻易就打败了新加坡的英国军队。这一仗让新加坡意识到,英国已经没办法保护自己了。
20世纪中期,在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等人的带领下,新加坡开始了民族独立运动。被二战掏空身体的英国,决定放弃殖民统治,并开始逐步撤军。
1959年,英国承认新加坡自治,同时也意味着,英国没有了保护新加坡的义务,于是李光耀决定依附马来西亚。
1962年,李光耀在全国发起加入马来西亚的投票。投票有三个选项,分别是:
A:我同意合并,但保留一定的自治权,所有新加坡人加入马来西亚籍
B:我同意合并,但适当降低自治权,在联邦议会中要占有一定比例席位
C:我同意合并,但让渡更多的权利
如果选民不同意合并,就只能投空白票。结果,超过1/4的选民投了空白票。
李光耀政府早就预料到了这样的结果,事先在选举准则中规定,如果空白票数没有超过半数,那么将被计入赢得最多选票的选项。
也就是说,这14.3万多张空白选票,被记入了选项A。
但是,新加坡不想当被雇主聘用的“职业经理人”,而是当真正的主人,这个由75%华人组成的国家,希望能够实现平权。
这就触及了马来西亚的底线。于是,马来西亚对新加坡不仅经济上进行压榨,政治上也进行排挤。
加入马来西亚的第一年,新加坡就要上缴40%的税款,第二年直接变成了60%。
有压迫,就会有反抗。
因此,1963举行的马来西亚选举中,李光耀主导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一举拿下议会控制权。
但是,这让马来西亚政治阶层彻底感受到了威胁。在1965年,马来西亚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将新加坡投出了马来西亚联邦。
面对这一突发情况,李光耀在宣读新加坡独立宣言的时候泣不成声,表示这是他的终生遗憾。
紧接着,被迫独立的新加坡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1971年,英国最后一批驻军离开新加坡,新加坡一下陷入了没有军队保护的状态。
当时的世界,正处于苏美两极的风口中。在英国留学、从小接受西方价值观的李光耀,果断选择美国作为盟友。
其实当时的新加坡整体都很弱,只不过比马来西亚有钱一点。新加坡建国初年,GDP还不到10亿美元。
为了寻求美国的保护,李光耀频频示好美国。
新加坡大半机场美国可以随意使用;美国军舰可以随意停泊新加坡任意港口而无需提前告知;越战期间,新加坡成为美国第七舰队的补给站。
面对这么听话的小弟,美国又出枪、又出人、又出钱、又出技术。这也就是为什么,1965年新加坡还只是一个小渔村,经历了短短32年,就已经成长为一个超1000亿美元GDP的东亚唯一发达国家。
有了美国支持,不仅让“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能够放开手脚抓经济促生产,更重要的是,跨国公司来新加坡做生意更方便了。
全球化发展越繁荣,海上的“十字路口”也就越繁荣。
1965年,新加坡的失业率10%,而随着吸引来国外的石油开采设备制造、电子组装等产业,新加坡本地服装、玩具、食品生产、钻井设备制造、皮革、造船等企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到1972年,失业率就降到了4.7%。
开放的市场,让小小的新加坡具备了强韧的抗压能力。即便1973年的全球石油危机让世界经济下滑,新加坡依旧在稳步发展。
1965年到1978年之间,新加坡的GDP年平均增长率10%,失业率下降到3.6%,制造业产出占GDP的比重由1965年的14%上升到1978年的24%。
1982年开始,美国的电脑及其周边设备制造商也相继在新加坡设厂。到1985年,已经有超过150家的跨国公司在新加坡从事电子产品及电脑配件的生产,新加坡一跃成为世界硬盘驱动器产业的重要集散地,承包了全球近一半的产量。
这样带动了印刷电路板、金属冲压、压铸、精密机械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到1985年,新加坡技术工人占总劳动力比例从11%提高到22%。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乘着产业链全球化的大船,新加坡可谓是顺风顺水。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