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学者的研究,自独立一来,每年新加坡进出口贸易额保持在GDP的300%上下。
客观上来说,过去的历史中新加坡和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多多少少存在竞争关系。新加坡需要一个强敌,帮助自己竞争。这也是小国不得已、却很高明的生存策略。
如果剧本一直这么走下去,新加坡可以平平稳稳地过小日子了。但,世事无常。
新加坡的靠山又出事了。
2009年,新官上任的奥巴马政府,颁布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并提出“出口倍增”、“制造业回流”的计划。
美国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原因也不难理解。2008年美国地产泡沫破裂,经济上急需去金融化、去地产化,努力发展制造业、增加就业,维稳经济。
换句话说,习惯了从金融、地产挣“容易钱”的美国,要把此前承包出去的挣“辛苦钱”的制造业,再抢回来。
也就是说美国从主导全球化,转变成主导“逆全球化”。
这对于经济过度“外向”、产业全球化的巨大受益者新加坡来说,就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说好的幸福呢?
2010年开始,新加坡的经济增速开始不断放缓。
眼看到了2016年新加坡经济稍微有点起色。结果,把“美国优先”喊得更响亮的特朗普上台了。
特朗普曾发推怒斥支持自由贸易的人:每当听到某些议员和别的什么人,大谈自由贸易的好处,我都表示呵呵。这种智障协定,每年都在给美国造成大量的失业和8000多亿美元的损失。
逆全球化导致新加坡经济受阻,2019年经济增速跌至十年来最低。
而更让新加坡心慌的是,与此同时,自己的“杀手锏”新加坡港的地位,也在面临挑战。
03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马六甲海峡的确承接了全世界60%、中国80%的石油运输。
不过,近年来,中国开始和更多国家建立新的航运线路,不断分流马六甲海峡的运输量。
2001年,中国应巴基斯坦的邀请,签署了瓜德尔港项目一期工程融资协议。瓜德尔港让中国能够绕开马六甲海峡,极大缩短去往波斯湾、阿拉伯海的航程。
2015年,中缅原油管道开始运营,马德岛港同时正式开港。让中国可以绕开马六甲海峡,将部分石油从缅甸入境。
尽管泰国克拉运河、马来西亚皇京港还悬在空中,但也都是新加坡港的重要竞争对手。一旦建成,都能够让中国进一步减少对新加坡港的依赖。
新加坡港对中国的重要性不断下降的同时,中国市场对于新加坡的重要性却在不断提升:
2013年,中国超过欧盟成为新加坡最大的贸易伙伴。
2014年,中国取代欧盟成为新加坡最大出口市场。
2017年,中国和新加坡的进出口总额,比美国和新加坡的2倍还多。
其实,在天平上越来越找不到稳定落脚点的新加坡,早就预感到自己越来越依赖中国市场。
早在2009年,奥巴马在任时就提出“重返亚太”战略,大肆制造地区恐慌,制造了东海、南海等一系列争端。
此后,李显龙访美多次表示欢迎美国重返亚太。
毕竟,长期以来,美国和新加坡的贸易量,别说欧盟了,连马来西亚、印尼都比不过,更别提中国了。
对此,新加坡很是着急。
2013年,李显龙面向美国商业团体就曾公开倡议:“美国应该积极参与东南亚贸易事务。在东南亚,贸易就是战略。
新加坡竭尽所能,帮助美国在该地区展开建设性和富有成效的接触,促进所有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为了放大美国的焦虑,当时,李显龙还说了这样一段话:“10年来,中国已经成为几乎所有东南亚国家的头号贸易伙伴,其中包括美国的盟国,如菲律宾和泰国。”
当时的新加坡盼美国重返亚太,犹如久旱盼甘霖。
但是,“美国优先”的大道理,最终还是管住了“平衡大师”新加坡的小道理。
2022年5月23日,《日本经济新闻》所刊登的对李显龙的专访中,看得出新加坡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
关于《日本经济新闻》所提出的“过去10年,亚太地区的经济和军事平衡逐渐’向中国倾斜‘”一事,李显龙这样回答:
“中国是几乎所有亚洲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包括日本和新加坡。这是自然的结果,也是区域国家普遍欢迎的。因为这创造了合作、贸易、繁荣的机会,许多国家都想从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中有所收获。”
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等多边活动,李显龙也表示赞赏。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