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从2016年开始,公积金局针对每个会员公积金总存款,提高了前6万新元的利率水平:前3万新元享受6%的利率,接下来的3万享有5%的利率,剩余存款仍遵循各自账户规定的利率。
对社会底层的经济救助
社会上总会有一些个人或家庭真正没有足够的能力自助,需要政府在社会保障中承担最后一道防线。新加坡政府为贫困人群提供了各种救助计划。
如就业补助计划、乐龄补贴计划、社区援助计划等,这些计划适应不同年龄段的低收入者,包括老年人。
这些计划同样遵循以个人自力更生为前提的原则,在新加坡只要就业,就能同时获得雇主为其缴纳的公积金以及政府的补贴。
新加坡规定,对于有工作但月收入低于750新元的雇员,雇主必须为其缴纳公积金,缴纳的比例与其他收入水平的员工一致,但是雇员自身不需要缴纳公积金,或者只需缴纳很少的比例,这相当于帮助低薪工人获得更高的实得工资。
举例来说,一个年纪超过65岁、月收入700新元的老人,每月雇主需要为其缴纳52.5新元的公积金(缴存率7.5%),他自己只需缴纳30新元;
对月收入低于500新元的雇员,无论年纪多大,每月都能得到雇主为其缴纳的公积金,自己无需缴纳。
新加坡于2007年推出了就业补助计划(WIS),为那些年满35岁、含奖金津贴在内的平均月总收入不超过2300新元的低收入者提供政府补贴。
年纪越大,获得的补贴金额越高,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可获得4000新元,如果是自雇人士,每年可获得2667新元。发放的WIS补贴中只有40%以现金的形式发放,剩下的60%存入CPF。
2016年新加坡针对老年人推出乐龄补贴计划(SS),为那些年满65岁、终身工资低、从工作直至年满55岁公积金总缴款额不足14万新元、又缺乏家庭支持的老年人提供现金补贴。
该补贴不需要申请,由公积金局审查会员资格后对符合条件者自动按季度发放。补贴金额根据家庭平均每人每月收入情况以及居住的房屋类型而不同,最高每年可获得3600新元。
对于那些因生病、老龄或残障而永久失去工作能力,没有固定收入,又缺乏家人的支持和照顾的人,新加坡政府提供了不同类型的社区援助计划,包括社区关怀紧急援助基金、社区关怀中短期援助计划、社区关怀长期援助计划,资助金额视家庭状况而定。
小结
养老和储蓄之所以是个全球性的问题是因为它牵扯到人性的两个薄弱点:
由于人的短视,人们往往只顾现在的享乐或生活压力,而忘记了要为越来越长的老年生活储蓄足够的资产;
而看到没有足够储蓄老人的贫穷生活,出于同情心和政治压力,社会又往往走上福利社会状态通过对年轻人的税收来补贴老人。
越理想化的社会,这种补贴的强度就越大,直到人们意识到这种挖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实际无法持续——等年轻人老了,将来的年轻人又不多,谁来补贴将来的老人呢?
新加坡之所以能很好地解决养老储蓄的问题是因为它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些人性的弱点,像一个医生一样,用手术刀把这些社会痼疾不带感情色彩地——处理掉。
有人把新加坡政府看成是一个极其理性的严父,其实不无道理。但反过来我们可以问:除了用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难道还有其它更好的办法吗?
本文是系列研究“新加坡模式”之一。“新加坡模式”是在长江商学院与新加坡管理大学东盟研究中心的资助下完成的对新加坡经济、商业中独特管理模式的系统性研究,旨在总结经验,为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开放提供借鉴。
(刘劲为长江商学院会计与金融学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狮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