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马港台的华文出版位处边陲,不能以销量取胜,如何屹立不倒

2022-08-08     缘分     15495

除了老牌的序言书室,近年新成立的书店如二三书房、舍下、见山书店、艺鹄、七份一书店、足迹书房、夕拾X闲社、界限书店等,形成了香港独立书店景观。他们举办读书会、发布会等各类活动,为经历政治动荡与疫情的香港提供反思与心灵慰藉的空间。

关天林说:“最近那么多小书店出来,某程度是因为动荡过后,大家退后一步,以能做就去做的心态创业,不要让气氛那么消沉,找一些事情去发展。无论是小书店或出版,有种豁出去的感觉。现在香港做文化活动,有些敏感,也必须面对审查,但这反而会凸显有志向的人。让声音被读到,书店是一环……不过现实是很困难的,有些新书店声势浩大,但还是要经历时间考验,毕竟香港租金很贵。读者是否长期支持,或只是凑热闹?现在的感觉是,先出来再说,再做连结和活动,不要让它停下来。”

走精致、精美路线

香港近年的出版品也朝精致、精美的方向,方天林认为这可能是出版社之间彼此竞争刺激的结果,毕竟好的内容必须要有好的呈现,才是服务读者之道。

水煮鱼文化经营香港文学出版,标志性的文学双月刊《字花》也是该社制作,同时每年维持六到八本书的量,聚焦在发掘年轻香港写作人。他发现,在2019年香港社会动荡之后,更多年轻人投入创作,用文字反思社会现实。最近也有不少香港作家到台湾出版,比如沐羽、梁莉姿。他认为文学回应现实,难以避免,在香港来说,在地读者还是对类似课题感兴趣。不过香港以外的读者可能对此议题疲劳,因此出版社必须找到新的视角,避免重复。

水煮鱼的定位是文学推广,出版只是其中一环,关天林说,要推广文学,就不能止于书,要举办工作坊,到学校去活动,或参加外国的文学节,为香港文学搭桥。

水煮鱼也获得香港艺发局的资金,因此盈利并非公司的目的,但要保持收支平衡,公司必须不停寻找额外资助。

关天林说,香港“以商养文”的传统仍在,比如香港赛马会非常支持赞助,此外香港的企业也普遍认为赞助文艺活动有利企业形象,因此商业赞助的机会不少。

周若鹏:行业非夕阳

新马港台的华文出版位处边陲,不能以销量取胜,如何屹立不倒

周若鹏对马来西亚华文出版的前景有信心。(受访者提供)

马来西亚华文出版则面对无从申请资助的现实。

国家并不补助华文出版,大将出版社社长周若鹏认为这反倒健康,让自由市场决定。他以数年前纳吉政府推出的一马书券为例,年轻人得到一次性书券买书,市场突然活络,造成一些出版社误判,增加印量,当一马书券结束,书就卖不出了。因此他更希望政府不要干预,造成泡沫后果不堪设想。

周若鹏说:“我始终对华文出版充满希望。前阵子电视台Astro来访问我们,大意是夕阳工业,每次想到夕阳就来找我们,有没有想到我的感受?很多人觉得这个行业是夕阳,我不这么认为。20多年来我们持续增长,盈利也有,MCO(行动管制令)最恶劣的时期我们也收支平衡。我们暂时不求有大赚,但这个市场始终对书籍有需求。”

马来西亚华文出版相当依赖实体书店与书展,周若鹏说,大将书籍销量大部分来自书店,此外疫情前书展占了每年销售额的10%。不过疫情让出版社意识到不能太依赖书展,因此自家网络营销会越来越重要。

借畅销书保持收支平衡

大将的生存之道是每年出版几部畅销书,如与电台DJ李欣怡、电视主持陈嘉荣、羽毛球选手吴柳莹等人合作出书,借畅销书保持收支平衡。当然也有一些意外畅销的作品如《马来西亚大崩坏》,尽管内容很“硬”,但却因为马来西亚正逢政治危机,而大受欢迎。

疫情期间,大将出版社曾发动清仓救社的活动,收到极大反响,帮助出版社渡过难关。

周若鹏说:“假如我们做的出版毫无意义,市场没有需求,我觉得大家也没有冲动和热情去帮助这家出版社。大家愿意支持,愿意认同我们做的事情,一些可能不是很活跃的读者,也始终认同阅读的意义。”

今年农历新年大将在网络平台销售一款文创产品,以“柑你拿”玩文字游戏,结果被批评粗俗,引起创意与粗俗的讨论,最后下架息事宁人。周若鹏认为一般读者对大将有既定印象,因为出版社最初带有文化形象,不过七年前大将开始转型,走年轻化路线。选择息事宁人,是不希望影响到接下来的新书,不然很可能与网民继续交手。

接下来大将出版社打算翻译马来文学。周若鹏认为,马来西亚华社太不了解马来社群,因此希望借由文学来沟通彼此。他要做的不是政治正确的书籍,目前正处于探讨阶段的是一本禁书,马来文原著不能在马来西亚出版,反而先推出了印度尼西亚文,内容涉及政治宗教情欲。周若鹏说,先要探讨翻译本出来会不会招牢狱之灾,毕竟在马来西亚还是很敏感的。

曾翎龙:台湾是让马华文学被看到的“中介”

新马港台的华文出版位处边陲,不能以销量取胜,如何屹立不倒

曾翎龙认为台湾是马来西亚文学被世界看见的中介地。(受访者提供)

专营马华文学的有人出版社,疫情期间出版量骤减,但黎紫书《流俗地》、范俊奇《镂空与浮雕2》、龚万辉《人工少女》同时在台马出版,黎紫书、范俊奇的作品还卖出中国版权。

曾翎龙说:“我们希望马华作家能走出去,尤其台湾和中国大陆是华文出版社的主要市场。但这要看机遇,比如范俊奇的书获得蒋勋的推荐,而黎紫书和龚万辉获得台湾国艺会马华长篇小说创作发表专案辅助,本来就会在台湾出版。台湾是让马华文学被看到的一个‘中介’,比如假牙和范俊奇,都是先在台湾出版,才被中国出版同业看到,再来洽购版权。只在马来西亚出版的话,恐怕不容易被看到。因为马来西亚市场太小,机制业不成熟,别人不会留意你。”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