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文学为什么会吸引中国大陆与台湾的注意?曾翎龙说:“张贵兴的浓稠和张力,黄锦树的呛与独气质,黎紫书功底气韵完备的多元叙事,龚万辉的次文化与时间凝格,当中都烙印着马来西亚的胎记,历经殖民、马共、蕉风椰雨、胶林锡矿、种族宗教、政治和文化的冲击才能长成。对比中国大陆和台湾相对的正统和单一,我想我们的庞杂岔生,能够给他们的读者带来更大的想像和更多的吃惊时刻。”
曾翎龙认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体系完善,因此读者的基本盘一直会在。他发现现在愿意看书买书的读者越来越多,此外文学出版、年轻读者和作者的质量也在进步中。目前出版社的挑战,他说,其实不是市场萎缩,而是主事者年纪渐长,精力与魄力消退。
潘国驹:要走出新加坡
潘国驹认为新加坡出版物有其优势,必须把眼光放到新加坡外的华文阅读市场。(受访者提供)
谈到华文教育,这是新加坡华文阅读一个引人忧心的现实问题。
面对萎缩的国内市场,执掌世界科技出版集团与旗下八方文化创作室的潘国驹认为,一定要走出新加坡。第一步是马来西亚,此外也不能忽略欧美华人的需求。进入马来西亚非难事,新加坡成本高币值高无法出口,那么可以在马来西亚找合作伙伴承印,新加坡有好的内容可以提供。此外,世界科技在纽约、伦敦有办事处,因此可以将八方的出版品介绍到当地的华文书店和图书馆,他为自家华文书籍可在纽约和伦敦上架而自豪。
世界科技经营英文书,是主要业务,八方则出版华文书,仅占集团非常小的比重,至多3%,不过潘国驹说华文出版不会停止:“你可以说是使命,也可以说是我们出版计划的一部分。我们是面向世界,不止是新加坡或马来西亚。你面向世界,全世界的华人,中国大陆欧美台湾新马。”
纽约州有50万华人,此外过去两年十数万香港人移民英国,这些都是潜在的读者。
为本地儿童定制教科书
除了出版重量级科学家的传记,八方也与本地大专学府合作推出学术类书籍,目前他们正在探讨出版儿童教科书。潘国驹认为这个空间本地还未有出版社填补,是可以发展的项目。
由于新加坡的华语教育环境,中国大陆针对同年龄层的儿童书籍已经太深,因此需要为本地儿童定制华文相关的教科书。这类书籍,也可以适用于欧美华人移民二代。
双语教育是新加坡特色,那么双语书会不会是未来发展的模式?
潘国驹认为目前读者还无法接受双语书,此前有制作双语刊物,效果并不好。
八方每年出版约20本书,疫情其实并未影响出版社的计划。
下个月出版社将推出柯木林、林孝胜、陈继廉合著的《家风传承:陈笃生家族史》,文史类书籍仍是出版社经营的方向。
跳出书的框框
其实对读者而言,这是一个幸福的时代,因为随着媒体竞争激烈,越来越多好书被制作出来。
华文出版的未来,一如涂丰恩所说,必须跳出书的框框,回到内容制作的本质来看,再配合适当的容器。
至于市场,在环球化的今天,为什么还要困在单一地方?不妨把想像力拓宽,想像在远方的读者,满足他们的需求。
最后回到周若鹏的那句话:要始终对华文出版充满希望。
文:陈宇昕
转载请注明来源:狮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