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很小就来新加坡了,她在这里长大,甚至把自己的妈妈也带到了这里。最重要的是,她是为新加坡赢得了奖牌。
她比我们绝大多数人更像新加坡人,她的大部分人生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在这里训练,在这里成长,代表新加坡参加比赛。她在中国出生又如何呢?我们很多人的祖辈也是外来移民,他们共同建设了这个小红点。
她在决赛中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韧性!
我们支持你——冯天薇!谢谢你给了新加坡最好的生日礼物!
很多网友都在说,不要再因为身份问题而议论冯天薇了。如果要说话,就称赞她为新加坡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谁哭的时候能唱出来什么歌词?如果实在闲得慌,不如先去给新加坡赢一枚金牌,然后再来说话。
“身份认同”
——每个新移民的必经之路
外界的纷纷扰扰,关于自己身份的讨论,冯天薇自己这么多年已经面对了很多。
冯天薇5岁开始打球,19岁被中国国乒淘汰,20岁来到新加坡继续练球,24岁以新加坡人身份夺冠。
少年时代的冯天薇
作为一位桌球运动员,冯天薇职业生涯的曾经最高光的时刻,也伴随着议论声声:
2010年莫斯科世乒赛上,冯天薇曾经帮助新加坡桌球女队,打败中国女队,夺得过世乒赛女团冠军。在那场比赛中,她接连击败了自己曾经的室友丁宁和刘诗雯,为新加坡队拿下了关键的2分。
那几年,也几乎是她身份被议论的最高峰。
在新加坡队奋斗的这些年,从2007年到2022年,从初出茅庐的小将到经历各种风霜的沙场老将,35岁的冯天薇代表新加坡出战各种国际赛事,至今已有15个年头。
冯天薇在这次共运会之后,也宣布了退役。而且,这次共运会,也给了她最大的荣耀——冯天薇获颁大卫·迪克森奖。
大卫·迪克森奖设立于2002年,该奖项根据共运会健儿在比赛中的表现、公平竞争以及他们的团队参加共运会的总体贡献而颁发。
冯天薇是新加坡第一位获得这个奖项的运动员,同时也是亚洲第二位获此殊荣的选手
冯天薇赛后表示,自己已经不再会被“身份不认同”这件事困扰,希望以后当大家想起“冯天薇”这个名字时,能想到的是她对桌球事业的投入和专注。
冯天薇说:“我把这30年的时间全部用在桌球这个项目,包括准备每一次比赛,每一天的训练。好的时候,不好的时候,整个人都是投入的,希望大家能感受到这种投入和专注。”
从中国到新加坡,从一开始的“不适应,被议论,遭排斥”混合著“一些同情、包容和温暖”,到完全融入新加坡的生活和社会,不再会被“身份不认同”这件事困扰。
这条路,冯天薇也走了很长时间。
“我觉得已经融入新加坡了,这么多年也感受到新加坡体育的发展,和新加坡人民对我们的支持。自己感到很开心,也希望今后能在体育和社会回馈这方面做出一些贡献。”
“没有什么新的不同的声音。获得好成绩或者不好的时候大家都会以鼓励的表现方式给我们继续加油,我们感受到很多温暖。”
就像下面这位网友的评论,才是新加坡网民态度的主流:
我现在,真的很喜欢她。是她永不言败的态度,才让我们的国歌在比赛中响起,不是吗?恭喜!做得好!
新移民,我们的故事
冯天薇的奋斗史,也是许许多多新移民在新加坡的奋斗和融入过程。冯天薇曾经的苦恼,也是我们每个移民到新加坡的小伙伴,都经历过的事。
小潜水
刚来新加坡去食阁买咖啡,遇到过卖水的阿姨阴阳怪气的嘲笑我“中国来的阿莲”,然后站旁边那个安哥就眯着眼笑。
我那时候还不知道什么意思,现在遇到这种人,就狠狠骂回去。哪个地方都有不好的人,不代表我们就要原谅这些“不好的本地人”。
奋斗的菲菲
我上个公司被新加坡同事故意排斥,穿小鞋,解释给上司听,却因为不是新加坡人,就根本不听我说,叫我跟同事学就好。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