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要对自己留下的这一尴尬“遗产”推卸责任。尽管这块政坛上的烫手山芋在李光耀逝世后即失去了其头号布道师,可是吴作栋却是毫不犹豫地顺位而上,成了这场百万元辩论的下一名坚定卫士。他说:“这个课题,不管任何时候,都要尽可能赋以细心敏感的表述,让新加坡人了解,问题的核心从来不在于金钱,而是在于怎么吸引最优秀的人才。”
反讽的是,1994年就部长薪金标准草拟白皮书,恰恰就是希望就此终结所有关于部长和公务员薪金的辩论。吴作栋在向国会动议批准部长薪金白皮书时,阐述了此举背后的用心:“今年1月,国会检讨了部长和公务员的薪金水平,使之更符合市场竞争标准。内阁资政在辩论时建议国会通过一个方程式,好让未来的薪金调整可以更直接反映出市场的变化,而不必每一次都仍需经过国会再行辩论。这个动议要辩论的正是这个方程式。”
李光耀在国会辩论时还发表了一场马拉松演说,他在总结时阐明:“我说我敢赌上我的经验、我的判断,来驳斥各方质疑所能收集到的种种论述。再过五到十年,当这个做法证实有效,新加坡拥有一个优质政府,人们必会广泛接受这条方程式,将它视为真知灼见。”
结果证实李光耀错了。正如政治观察家乔治·契连在《新加坡的缺憾》一书中形容,部长薪金标准“堪称这个时代最具杀伤力的唯一政治举措”:“正如批评者所料,它只能让人民对政府产生怀疑不信 任,甚至讥诮嘲讽。”吴作栋也同意,这项政策的确让人民行动党领袖与人民之间的关系蒙上阴影:“我们应该设法消除民间的冷嘲热讽,不光是通过逻辑思辨,更要透过我们的真诚、付出、表现和人情味,来争取人民的信任和信心。”他进而补充:“要不然,再这样下 去的话,我们只会越来越难找到优秀人才从政。我担心的是,这个代价最终得由全体国人来承担。”
尽管一谈及部长薪金就会引发民间反弹,可是他相信行动党和人民之间就这项政策在很多方面都是有共识的。首先,出发点是要为内阁延揽最强大的团队。他说:“这个目标和民众的期待并不抵触。当 然,‘最强大的团队’如何定义,就见仁见智了。”对行动党来说,一个人的薪资水平并不是党领导优先考量因素,抑或其最重要特质。
相反地,行动党在遴选人才时看重的是正直诚信、动机纯正、 能持之以恒。党领导会对人选进行各种考验与观察,对其作出自身判断,查探对方的背景记录。候选人只有在过了这三关后才可继续进入下一轮考核,否则到此为止。吴作栋将这三大核心要素称为“否决要素”。三大要素通关后,才会考虑第四项条件——才干能力。简单地 说,这个人能否胜任这份工作?“党领导在遴选部长时所重视的条件,我相信跟国人的思维想法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政府和人民对于部长人选应有的素质条件是有共识的。”
那分歧点在哪儿呢?“在于薪金。”他说道。“你能找到具备所有这些素质的部长人选。可是到头来你还是得端得出一份像样的工资配套,才能吸引到符合条件的人才进来。薪金问题是跑不掉的。”这么说来,关键就在于具备上述四大要素的人选究竟值多少价码。“价码多少?”他反问道。“你总不能就这么凭空随便抓出一个数字来。你需要考虑这份工作的职务范畴、必须承担的责任,所发挥的影响力,再衡量什么样的薪资水平才适当;然后再与其他也有类似要求的工作进行对比。”
政府提出的方案是,以新加坡六大专业领域的最高薪资水平为标准,制定部长和高级公务员薪金方程式。这六大专业分别是:银行家、律师、会计师、工程师、跨国企业总裁以及本地制造商,而这些领域也是潜在部长人选的主要来源。每一门行业取其收入最高的四人,再以总计24人平均薪资的三分之二为标准。除去的三分之一象征着部长投身公共服务所付出的牺牲。这个方程式确保部长薪金能与市场标准同步调整,政府也就不必每一次检讨薪金配套就得提交国会进行辩论。如果私人企业界高薪人员薪资上涨,部长薪金也会随之上调。当然,反之亦然。这项政策的确算得上是十分典型的行动党政府 政策 —— 精准、高效、明确。
问题来了,其实症结也就在于这条方程式。这个深具竞争力的薪酬方案,新加坡广大人民愿意买账吗?保守地说,反应不甚理想。虽说私人企业界顶尖人员的薪资水平几乎总是居高不下,不过私人企 业市场波动何其大,各行各业的顶薪人士也几乎是年年不同。政府部门的情况就不一样了,部长却是可以持续几十年领着高薪。分析家乔治·契连巧用流行乐坛做了番妙喻,指部长薪金“与私人企业界薪金 水平挂钩,好比在1990年代与‘西域男孩’齐名,2000年代赶上乔纳斯兄弟,到2010年代又能与‘一世代’并驾齐驱。”
换句话说, 部长坐享向上偏误的好处,万无一失。吴作栋也承认部长薪金的确要 比私企界总裁薪金来得稳妥,不过他也补充:“表现不好的部长也可以被撤换,表现不好的政党也可以被拉下台;就像失职的总裁会被开 除、业绩差劲的董事局会被股东除名一样。”
吴作栋也披露,此事其实在行动党内部基层也让好些人不自在, 包括老干部与新党员。李光耀于1994年还捎了封信给吴作栋,谈及党内元老林金山对此事抱着强烈的保留态度。李光耀同吴作栋分享了这位新加坡公共组屋政策幕后推手的说法:“就连林金山也在一场 午餐饭局上说我不该将部长薪金与市场标准挂钩。我不得不问他, 换作是今天,他还会不会义无反顾地放弃自己的事业转而为国为民服务?
当我李光耀都说连我自己也不确定还会不会愿意为那些满腹怨气的人民服务,他也点了点头认同了。”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