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是新加坡第四大致病死因,每年约占死亡人数的6%。但是小中风因为发作时间短,来得急去得快,患者往往不以为意,因此可能导致更严重的中风发作。在中医理论中,中风体质指的是哪些人群?治疗小中风的关键目的是什么?年轻人的中风概率高吗?
小中风的症状包括眩晕、平衡失调、恶心呕吐等。(iStock图片)
两周前,台湾艺人余天发生小中风,幸好急救得时,入院接受治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小中风,是由于脑组织某一局部区域暂时性血液循环障碍(血液供应暂时中断或显著减少),引起脑局部组织功能暂时性丧失。由于小中风发作时间短,来得急去得快,患者往往不以为意,以为很快恢复后就没事。医学上称这种小中风现象为中风预兆,不可掉以轻心。
一般上,小中风都有先兆,它和轻度中风又有何不同?哪些人容易患小中风?受访医生分享中风的类别和预防中风的方法。从中医角度,小中风如何辨证论治?
中医临床上,治疗过不少中风病患的恒顺慈善医疗中心顾问贾宏录教授说,小中风是中风的前兆症状,一般会出现眩晕、平衡失调、恶心呕吐、口齿不清、吞咽困难,半边面部或肢体麻木,一时性的视力模糊、黑蒙或失明,少数可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
临床发作可呈一次性或反复性,患者的症状一般在30分钟内恢复正常,部分在数小时后得到缓解,极少出现超过24小时的症状。
他说,小中风、轻微中风和严重中风在临床虽然症状有相似的地方,但在发病因素和预后有所区别。相对于小中风由于脑供血短暂性缺血而出现的类中风症状,轻微中风和严重中风因为脑内出现血栓或出血,脑实质内已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害,症状与脑部受损的部位及严重性有关,症状持续时间也较长。轻度中风一般在治疗及复健后,预后比较良好;严重中风预后差,可出现不同的后遗症如偏瘫、吞咽困难、痴呆健忘,甚则出现死亡。
恒顺慈善医疗中心顾问贾宏录教授:小中风是中风的前兆症状。(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四类易中风体质
在中医理论中,小中风好发于以下人群:
一、痰湿偏盛之体:中医认为痰湿内盛,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风痰上扰脑窍就可能出现小中风。临床上,这些人多为体形肥胖,胸闷痰多,腹部胀满,身重疲倦,面部油脂较多,舌体胖大,舌苔白腻。平时饮食喜欢肥甘厚腻,较少运动。
肥胖又“三高”者,属于中风高危群。(iStock图片)
二、肝火偏旺之体:中医认为肝火上炎,火热生风,风火上扰,阻塞脑络就可能出现小中风。这些人多为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头晕头胀,排便不畅,舌红,舌苔黄腻。平时精神紧张,情绪不佳,压力偏大。
三、阴血亏虚之体:中医认为随年龄增长,肾阴渐亏,精血不足,肝失所养,肝阳上亢化风,扰动脑窍而出现小中风。这些人多为形体偏瘦,头晕耳鸣,头重脚轻,健忘,腰膝酸软,口干,潮热,失眠梦多,舌红,舌苔干少。多见年龄偏高,或熬夜耗伤阴血的人群。
四、气血郁滞之体:中医认为气血郁滞,血行不畅,气血难以上达脑窍,脑窍失养则出现小中风。这些人多为面色偏暗,口唇暗紫,皮肤干或龟裂,或有头痛固定、刺痛或胀痛,女性可见痛经,月经血块多,舌暗,舌下静脉曲张。
从饮食、情志及运动调护
贾宏录教授指出,中医理论中,预防小中风可从饮食、情志及运动多方面调护。
·饮食
在饮食上提倡饮食规律及清淡,忌食肥甘厚味如油炸或肥肉,偏咸的食物如咸菜咸鱼。
痰湿体质者可减少容易导致生痰湿的食物,如甘甜油腻、寒凉之物;肝火偏旺及阴虚者可减少生热上火的食物,如辛辣、烤炸之物。此外可适当摄取如黑木耳、芹菜、山楂、柠檬等中医食疗中有活血通络作用的食物。由于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疾病为中风的诱发致病因素之一,不同的相关疾病应个别注意饮食习惯。
肝火偏旺及阴虚者可减少生热上火的食物,适当摄取黑木耳、芹菜等活血通络的食物。(档案照)
·情志起居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与气血运行有密切的关系。保持情绪舒畅则气血运行通畅,脑窍能得到气血的荣养,血行不受阻滞。培养爱好、运动、作息习惯可帮助情绪得以纾解。此外当减少熬夜及过于劳累,避免损伤五脏气血。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