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
规律的运动可增强气血运行,保持血管、肌肉、筋骨的健康及柔韧性。贾宏录说:“建议进行一周三到五次30分钟的低中强度运动。老年人练习八段锦、太极、气功也是良好的运动选择。”
经常运动,配合均衡饮食,可减少中风概率。(iStock图片)
中医治疗选择
小中风发作后已排除中风迹象的患者或反复性小中风的患者可接受中医治疗,减少症状及调理体质。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可改善体质及现下的症状。
贾教授指出,如上述四种体质,痰湿偏盛者建议半夏白术天麻汤、六君子汤等;肝火偏旺者建议龙胆泻肝汤、天麻钩藤饮等;肾阴不足者建议镇肝熄风汤、杞菊地黄丸等;气血瘀滞建议桃仁四物汤、通窍活血汤等。
此外,针灸穴位常用四神聪、百会、风池、曲池、合谷、太冲、太溪、丰隆等。治疗用药须在中医师的诊断及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用药。
新加坡中风患病率多高?
莱佛士脑神经医疗中心脑神经外科专科医生蔡建星指出,中风是新加坡第四大致病死因,每年约占死亡人数的6%。在5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患病率约为4%。
中风可分为两种类型。
·缺血性中风(动脉阻塞)
当斑块的物质在动脉内壁积聚时,将引起动脉阻塞。当血细胞和脂肪细胞粘附在斑块上时,阻塞物或血栓就会增长变大而堵塞正常的血液流动。阻塞物或血栓可以在患者脑部的动脉中形成,或在体内的其他动脉中形成,然后随血液流入大脑。
·出血性中风(动脉破裂)
这是因脑部动脉血管破裂所致。血液流动中断导致大脑受损。长期高血压会使动脉血管随着时间而变得脆弱,这是出血性中风的主因之一。动脉血管脆弱的位置称为动脉瘤,它们可能会因过度拉扯而最终破裂。
小中风是否有可能第二次发作并爆发为更严重的中风?
莱佛士脑神经医疗中心蔡建星医生:五分之一患者可能会在三个月内出现全面中风的危险。(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蔡建星医生说:“是的,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五分之一的患者可能会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内出现全面中风的危险,因此须格外注意。”而且小中风症状通常在一天内自行消失,因此一些患者可能会“忽视”而不求医。
是否能通过血液测试预先发现小中风?
蔡建星医生说,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血液测试来检查是否有小中风迹象,但是验血对检测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和胆固醇水平等的控制很有用,也可提早预防。
当有人突发小中风时,应立即求医,进一步做脑部扫描和评估病况。
国立脑神经医学院脑神经内科助理顾问医生赖业贤受访时指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与中风症状类同,但是在永久性损伤发生之前,血流及时恢复,症状就会完全消失。与大中风相似,如果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受到良好控制,生活方式变得健康,那么小中风是可以预防的。
小中风是因大脑或中枢神经系统其他部位的血液流动出现突然而短暂的阻塞,这可能是由于体脂沉积或从身体其他部位如心脏输送的血管血栓形成而导致血管的狭窄。
小中风警号
小中风的警号通常是突然出现的,包括下列征兆:
脸一边耷拉/面瘫;
身体一侧手臂无力:无法抬起双臂到头顶上方;
语言障碍:含糊不清,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表达或理解他人的说话。
赖业贤医生说:“如果出现至少上述一个症状,是时候打995救援了。”
治疗小中风的关键目的,是防止再次发生小中风或更严重的中风。通常,医生主要提供患者一种稀释血液的药物。此外,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中风的风险,这包括戒烟、定期锻炼和调整饮食。高胆固醇、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也须要定时服药,并定期给家庭医生复诊。
小中风患者,其症状通常持续几分钟,多数在一小时内消失。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会持续24小时。这些症状通常会完全消失,脑成像显示无永久性脑损伤。而轻微中风患者,仍然可能有中风的体征,从CT扫描/磁共振成像(MRI)可看到轻微永久性脑损伤。
CT扫描显示患者左脑缺血,患有缺血性中风或脑血管疾病。(iStock图片)
赖业贤医生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患上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房颤等更为常见,这些都是中风的关键因素,却也是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通过适当的治疗,可将这些风险降到最低。年轻人若存在这些风险因素,他们中风的概率也高。
小中风高危群
哪些人是小中风高危群?
所有年龄层的吸烟者;
老年病人;
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房颤(心律不齐)和心脏病等疾病且控制不良者。
赖业贤医生说:“如果小中风不给予治疗,三个月内中风的风险高达20%,而且多数发生在头10天内。”
一些人在睡眠中发生小中风,应注意哪些事项?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