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牵华社——专访宗乡总会初创时的重要推手蔡锦淞

2022-08-20     缘分     47202

情牵华社——专访宗乡总会初创时的重要推手蔡锦淞

情牵华社——专访宗乡总会初创时的重要推手蔡锦淞

2022年2月,蔡锦淞将珍藏36年的有关宗乡总会筹建的文件捐赠给总会,从左依次是宗乡总会副会长曾建权、蔡锦淞、会长蔡其生、秘书长吴绍均

2022年2月,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简称宗乡总会)收到了一份珍贵的赠礼。曾担任宗乡总会秘书长近20年的华社前辈蔡锦淞先生将自己精心保存36年的三份文件捐赠给宗乡总会,这些文件详细记录了1984年宗乡总会成立缘起及经过,再现了宗乡总会筹建时的背景、创建原因,以及参与筹建的相关人员所做的工作,对研究本地社团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情牵华社——专访宗乡总会初创时的重要推手蔡锦淞

蔡锦淞近照,背景画作上是祖籍泉州的东西塔,为晋江画家王维宝所赠,由新加坡国宝潘受题词

捐赠者蔡锦淞先生自1970年代加入晋江会馆后,积极参与华社事务,在宗乡总会的创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宗乡总会成立后,他从1988年开始担任秘书长,直到2005年卸任,积极推动宗乡总会会务发展。他不仅对宗乡总会的发展贡献良多,也曾担任多个社团组织的要职。在四十多年的社团生涯中,他前后担任过的社团职务多达四十多个,可以说他是新加坡和本地华社历史的见证人和参与者。《源》杂志特别对蔡先生进行了专访,借由他的人生故事让年轻一代了解华社前辈如何在艰苦创业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回馈社会的精神,希望他们可以从中获得激励与启示。

学生时代展现领导才能

1946年,蔡锦淞在新加坡出生,是家中长子,下面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他的父亲蔡世柑来自福建晋江,在当时新加坡排名前三的进出口贸易商四海源做经理,后转至激成公司担任要职。母亲是一位贤妻良母,漂亮贤惠,可是在他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终年39岁。他与母亲的感情甚笃,直到现在,母亲的照片还珍藏在他随身携带的钱包里,一直陪伴着他。后来,父亲再娶,继母也是位有着华人传统美德的女性,孝敬公婆,疼爱儿孙,特别是在父亲中风之后,继母更是细心照顾。一家人和和睦睦,其乐融融。

蔡锦淞一路来都在华校就读,小学毕业于明新学校,之后进入德明政府华文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南洋大学,攻读工商管理学。华校的教育背景让他对华族文化的传承有一份执著和责任感,这或许是他成年后献身华社事业的一个原因。

学生时代的蔡锦淞就展现了卓越的领导才能。1962年,他和一些同学联合编辑了德明政府华文中学中四毕业特刊;1964年,他又担任了德明政府华文中学高中毕业特刊委员会主席。在南洋大学就读期间,他担任了南洋大学学生联谊会会长、南洋大学商学会总务、南洋大学摄影学会副秘书等职务。1969年至1971年,他在军队服役,军阶中尉,也是在服役期间,他在马来语补习班认识了他的太太陈秋桂。

初入社团 事业起步

蔡锦淞的父亲蔡世柑曾任晋江会馆三届会长,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参与晋江会馆的活动。1969年,大学毕业的他就在晋江会馆协助会务,开启了社团生涯。

1971年,父亲任职的激成公司老板何瑶琨与友人合资,在印尼万雅佬市(Manado)美东镇创设一间印尼最大规模的椰油厂,邀请蔡锦淞担任厂长。蔡锦淞至今还清晰记得那段在异乡打拼的日子,当时的美东镇只是一个小镇,仅有一个警察局、一个邮政局和几间小商店,要建厂的地方荒草丛生,当时他会的马来话不多,与当地人语言不通。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克服了种种困难,用两年时间在一片空地上建起了厂房,椰油厂顺利投产。这段经历让他积累了建厂的经验,以及遇到困难如何坚持去解决困难的意志。

1973年从印尼回到新加坡的蔡锦淞不甘心为别人打工,一心想要开创自己的事业。恰好他在印尼的旧老板来新加坡,因他在印尼建厂时的表现,这位老板与他谈起了合作搞贸易的事。于是,他创建了新雅都(Singardo)贸易公司,开始了创业的旅程。刚开始时很不容易,他在维多利亚街租了一间100多平方英尺的小办公室,公司从经理到杂工,都由他一人负责。公司没有自己的货仓,他经常穿着T恤短裤,带着一组工人,一天内奔波好几个仓库装箱拿货,载到码头装货下船送去印尼。

做贸易赚了一些钱后,蔡锦淞和几个合伙人去文莱搞房地产,在文莱成立了白兰园发展有限公司,在当地兴建了138间半独立式别墅和排屋,这是文莱当时的第一个屋业发展计划。不久后,他和友人在新加坡成立金厦发展有限公司,承建政府组屋。金厦成立后恰好赶上八十年代政府加速建屋计划,标到了不少组屋建筑工程,为公司的发展打下基础,并进一步进军私人房屋发展。

涉足贸易和建筑业之后,蔡锦淞又逐渐向其他行业发展,相继成立了福成机件供应有限公司、金股发展有限公司、金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锭发贸易有限公司等,分别经营土产杂货出入口、五金建筑材料、化工原料、卫生器材等业务。他还在吉隆坡成立了新雅都贸易(马)有限公司,也在香港成立金卫(香港)投资有限公司。蔡锦淞和弟弟妹妹们分工合作,在事业上屡创佳绩。经历了事业初期的艰苦,又经受了经济萧条时的低谷,蔡锦淞的事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达到了高峰,在最辉煌的时候,公司每年的营业总额高达三四亿元。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