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的大巴窑中心 (Roots.sg)
作者 黎晓昕
新加坡城市发展迅速,从前的山水景物早已今非昔比,就连红蚂蚁老家后方的小山和火车道长什么样子,小脑袋也记不清楚了。
不过,幸好岛国还有很多地放的名称仍保持不变,正所谓顾名思义,我们还是可以从中一窥新加坡19世纪最原始的地形与环境。
(黎晓昕制图)
1. 大巴窑 Toa Payoh - 源自大沼泽
福建话“toa”的意思是“大”,而马来语“payoh”指的是沼泽。19世纪,这里是一片毗连的红树林沼泽地带,因此得名。
这一带后来被开发成多个私人豆蔻、甘蜜和胡椒种植园。不过,由于土地不肥沃,不少农民搬到附近的波东巴西去耕种。当时,波东巴西还是大巴窑区的一部分。
到了20世纪,1962年前,这里成了众所周知的贫民窟,有3,000多户住在简陋房屋内的家庭,居民不是务农,就是小贩、厂工或家庭帮佣。
根据1855年市镇委员会的报告,当时的大巴窑共有15块地被开发成种植园,甘蜜树多达35万5000棵、胡椒藤多达3万8800棵以及2109棵豆蔻树(新加坡国家档案馆)
2. 后港 Hougang - 源自河的上流或后方
潮州话“港”指的是江河支流,寓意著后港位于实龙岗河的上流或后方,或者是海港后方。
这里早期一片林地,之后开发了不少养猪场,直到90年代,这里的猪农才被安排迁入政府组屋。
为配合在1980年推行的讲华语运动,后港的英文名从 “Hou Kang”改为我们现在所认识的 “Hougang” 。
19世纪末位于后港的椰林园。(国家文物局)
3. 巴西立 Pasir Ris - 源自稻田或白沙
这一带在19世纪初被称为“passier reis”,指的是”稻田”,因为当时这里是一个低洼的沿海地区,除了村庄,还开辟了许多种植园。
不过,有更多人则相信“pasir ris”其实指的是”切细的白沙”(马来语“pasir”: 沙, “ris”: 切碎),因为这里有一片细白如银的沙滩。
自19世纪以来,漂亮的白沙海滩是富有人家的度假胜地。殖民时期,企业家伊莱亚斯(Joseph Elias)在这里建造了一栋共有12间房间的海滨豪宅。豪宅于1952年被改建为白沙酒店。(新加坡国家档案馆)
4. 丹那美拉 Tanah Merah - 源自红土悬崖
马来语“tanah merah”指的是红色的土壤。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17世纪。
当时,这一带有很多海人(Orang Laut) 住在船上靠打鱼为生,他们从海上眺望沿海陆地,红土悬崖尽收眼帘。
1964年丹那美拉一带的海岸线(Wordpress)
5. 丹戎加东 Tanjong Katong - 源自岬角或雾气变化现象
马来语“tanjong”意指岬角,也就是伸向海中的陆地尖角。
“Katong”则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马来语“katong”指的是一种绝种海龟,或许是这里海角的形状旧时看起来像只海龟,也或许是这里因有海龟出现而得名,如今已无从查证。
另一种说法则是用来形容海景雾气变化的现象。
1920年代的丹戎加东海滩。这里再1970年代进行大规模填海工程后,才有我们现在所所熟悉的马林百列和东海岸公园。(新加坡国家档案馆)
6. 圣淘沙 Sentosa - 源自和平与安宁
这地方原叫“绝后岛”(Pulau Blakang Mati)。其中一个说法为早期岛上海盗猖獗,另一个说法则声称“战士”的遗体葬在附近。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