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住宅的“麻烦”,不仅在于众口难调、难做决策,还在于生活方式总是千人千面、十分微妙的:早起后要吃什么喝什么、喜欢在哪里用早餐、希望阳光从什么角度洒落进来……
“三兄妹来自一个大家庭,长辈们都觉得,他们失去了妈妈,自己更要多多照顾他们。所以我三次去新加坡,爷爷、叔叔、阿姨们三次都在,都会提出各自的意见,甚至细致到卧室和床应该是什么样子。”郭锡恩说,“不过做一个能给人带去安慰的房子,这种满足感是在商业项目中少有的。房子、家,原本就具有抚慰的功能。我们很欣慰,能让这种功能得以发挥。”
郭锡恩与胡如珊在上海的家
图片来源:意大利 Living - Corriere della Sera 杂志
2003年,因为一个改造设计项目,郭锡恩和胡如珊带着3个孩子从美国到了上海。他们慢慢以上海为根据地,设计面向全世界的家具、住宅、公共建筑和商业空间。在他们的作品里,私宅所占的比重一直比较少。
胡如珊说:“我们很关注家、私人空间。我们在上海的家藏在一个老弄堂里,因为对它赋予了很高的期望,所以它好像一直处于改造中,是个永远做不完的项目。其实我们接触了不少的私宅业主,但完成的改造项目很少,接下的往往是最投契的、最有趣的、彼此方向最一致的。”
如恩的产品设计办公室
郭锡恩与胡如珊在上海的家居零售店“设计共和”
2004年起,除了做建筑和室内设计,他们也设计产品,并开了家居零售店,将许多世界顶级设计师的产品第一次引进国内。这家店也逐渐接手一些室内软装项目。
“将近20年里,我们亲历了设计在国内的快速发展。刚开始,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现代设计。后来,尤其是最近的5~10年里,大家开始建立自己的看法、期望甚至美学,审美越来越成熟。”胡如珊说。
“现在,就拿国内的家具和产品设计市场来举例,很多人的品味已经走得很前端,不满足于一般的商业产品,开始研究限量版的收藏级家具。当然,在知识底蕴上能够贯通东与西、古与今的藏家比较少,比较受欢迎的还是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物件,但行家越来越多了,比如很多人在收藏巴黎现代经典一派的家具,像Jean Prouvé的原版作品等等。”
如恩为Poltrona Frau, De La Espada,Stellar Works等家居品牌设计的一系列产品
郭锡恩也有类似的体会。十多年前,曾有人给他看了一张肖像照:和十数件家具的合影,它们都出自一位著名设计师。“我们刚回中国的时候,看到了一些‘豪宅’,有些人会买很多昂贵的东西摆在家里,不管舒不舒服,也不管它们有没有营造出‘家’的氛围。现在不一样了,最近有一位潜在客户来找我们,说想要改造自己的家,他希望女儿走进家门后,能获得灵感和启发。”
2021年11月~2022年3月,如恩在罗马国立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MAXXI)的个展《之·间》,探讨“中间地带”的不同形式
真正有质感的、区别于展厅的家,是什么样子的?胡如珊曾经用拉小提琴做过类比:“当你的孩子拉奏一首复杂曲子的时候,你希望他/她只是看起来有模有样呢?还是真的拉得好?实际上从技术角度讲,两者是不尽相同的。有些人的演奏听起来挺不错,而事实上并不具备真正优秀的小提琴家的基础技艺; 也有些人演奏一首普通的曲目,却能感受到对演奏小提琴的精髓有着深刻的领悟。”
“我们是要买一把看起来讨人喜欢的椅子呢,还是想拥有一把真正优雅而且制作精良的椅子?我们是想要一所吸引眼球的房子呢,还是想建造一栋可以在设计、结构上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建筑呢?”如恩的选择不言而喻。
《宣言》
“怀想之家”里,是否体现了一些让家更有质感的设计趋势?答案是肯定的,郭锡恩和胡如珊一直关心趋势、观察市场、关注人文。
早些年,他们做了独立刊物《宣言》,2009年的第9期,就谈到了设计和艺术的合流:“还有人直接把自己的家变成美术馆,收藏家和建筑师正在地球上发明一种新的建筑——美术馆风格的住宅。”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