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且放下,与其指责年轻人不说人话,试着了解这些词汇的来源和发展,以及它代表着怎样的当代文化,我想会更有意思。
前阵子和一位长辈聊天,了解到这样一段对话——
她用手机聊天软件问了朋友一个问题,朋友回复给她的是一张“带文字的图片”,她看不懂,问朋友什么意思,对方又回复了另外一张“带图片的文字”,这让她感到非常抓狂。
听完我无耻地笑了。但其实我也并不是很有嘲笑她的资格,因为我也是几年前才被比我更年轻的朋友普及什么是“网络迷因”(Internet Meme)。当时,我只觉得这个世界正变得越来越符号化。
我想很多人都会有跟我一样的情况,觉得社交网络上的内容越来越琢磨不透。似乎大家都在追求一种加密的说话方式,把不懂这些“密码”的人硬生生地隔绝在外。如果你也感到困惑,也许我可以试图解释一下。
语境是解读的最大门槛 先看看下面这张图:
不熟悉影视剧的朋友也许会感到困惑,又或许你熟悉剧集《鱿鱼游戏》的画面,却全然不知它在表达什么。但其实这是HBO最新剧集《龙之家族》的一个剧情梗。只有看过这个剧集的人才懂得其中的乐趣。
这就是此类“加密语言”的最大特质——它有特定的语境。所有的创作都是基于一个特定框架进行的,这个框架预先给理解设下了门槛。
你不是这个圈子的人 另外一种情况是,有些用语属于一个特定的圈层。比如这张:
也许你会觉得每一个词你都明白,但这句话在你的脑海中并无法形成意义。那是因为你不知道“Shipping”在追星的朋友中,已经早有了新的意义。中文网络词汇里也有个类似的词,叫做“磕”。“Ship”和“磕”都是指对两个名人或虚拟人物之间情感关系的关心。
类似这样的中文词汇还包括“吃瓜”、“墙头”、“本命”等在中国大陆流行的“饭圈”(即明星粉丝群体)使用的词汇。这些词汇始于“饭圈”,又逐渐渗透至社会各个领域。
同为使用中文的各个国家地区,网络流行词汇又各不相同,互相影响,常常突破原有的圈层和语境。这样的情况可以用另一个网络词汇来形容,叫“出圈”。
在语言加密的世界中紧跟时代 如果你不服输,一定要把每一个另类词汇搞清楚。那么首先你要做的是缩小范围,弄清楚这个词汇是在哪一个语境中使用的,特别是难度最高的首字母缩写。
举个例子,“BE”在英文的网络词典里有86个缩写的可能性,如此一来,上下文就特别重要。在中文网络里,BE还常常代表的是“Bad Ending”,形容故事悲伤的结尾。在化学元素周期表里,BE是元素铍的符号。结合语境就能帮我们更好理解内容。
另外,很多网络程序也正在努力帮助我们解码这些层层“加密”的梗。比如有个网页叫“能不能好好说话?”,可以输入词汇搜索它的各种网络含义。
当然,大部分搜索引擎都能帮我们找到答案。不要失去耐心。
“能不能好好说话?”网站帮大家解码网络“密语”。(图:互联网)
放下比较真更容易 其实,年轻人之所以喜欢使用“加密”的语言,是因为这个世界正在逐步细化,相对于大叙事和共识,人们更享受小范围的共鸣,一种“懂的自然懂”的特权。年轻人不再认为使用同一语言就有着与所有人沟通的意愿。
还有,当你跨入了这个门槛,加密的语言就显得尤为亲切。当有人不懂,“懂”的乐趣就比与全人类共享的乐趣更胜一筹,还带着一点得意。
所以,要允许自己被隔离在外,因为那并不代表你跟不上时代。每个时代都有语言隔阂,有“黑话”,有内部梗,交流一直都是被分化的。接受且放下,与其指责年轻人不说人话,试着了解这些词汇的来源和发展,以及它代表着怎样的当代文化,我想会更有意思。
网络世界的表达可以是十分残酷的,如果可以借着加密的语言,开拓表达的空间,与想交流的人交流,又何尝不可呢。
请点击《城市呼吸》系列报道,阅读更多文章。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