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的林丹特是在今年6月中旬,趁學校假期和家人到馬來西亞旅遊。41歲的母親林珊珊告訴《8視界新聞網》記者,長子林丹特在按摩後,當晚回酒店膝蓋就開始疼痛,原以為休息一晚就會好,但隔日回國後膝蓋依然會疼,並出現輕微發燒,趕緊帶兒子去看家庭醫生。
家庭醫生懷疑他感染骨痛熱症,為他抽血化驗,但報告呈陰。由於膝蓋持續性疼痛,家人當晚將他送到邱德拔醫院掛急診,但醫生同樣測不出異狀,給他開些止痛藥便讓他回家。
林丹特回家後卻開始覺得胸口疼痛,家人隔天早上再次送他到急診室檢查,一查之下才發現他氧氣水平過低,肺部功能急速惡化,心臟功能只剩20%,情況非常危險。
醫療團隊與家屬討論後,決定將林丹特轉送到國立大學心臟中心,接受俗稱「人工肺」的體外膜肺氧合(ECMO)治療,由體外膜肺氧合儀器代為輸血,以保住他心臟和肺部功能。
醫生也說,這是唯一能救他的方法。雖然醫生也沒有把握,但林珊珊還是決定放手一搏。
三度逃過鬼門關 國大心臟中心心胸血管外科兼心胸重症監護病房主任、高級顧問醫生麥拿輪(Graeme MacLaren)是林丹特的主診醫生,他說患者是因為膝關節受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感染而導致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
「細菌通過血液,影響了患者的肺部和心臟功能,導致肺部嚴重積水,一個月無法自行呼吸,只能依靠ECMO治療提供氧氣。」
林丹特在心胸重症監護病房接受長達98天治療,期間他在接受ECMO治療的62天時,醫生需要靠藥物讓他持續在昏迷狀態中。類似病例一般上ECMO治療不會超過兩周,他得用上兩個月是實屬罕見,也顯示病情之嚴重。
醫生為了穩定其心肺運作,還曾一度在72小時內對他用上三種不同類型的ECMO療法,導致他出現三次出現氧氣急速下降的情況,命在旦夕。
之後情況終於有改善,但他在甦醒後還是須接受氣管切開術和聲帶康復療程。
林丹特入院八周後,隨著藥物分量減少,才開始慢慢恢復意識,對於自己竟然昏睡了兩個月,他直言不敢相信。
「我最後的記憶,就是入院時躺在病床上。當媽媽告訴我這幾個月發生的一切時,我當場就哭了。」
在兒子住院期間,母親林珊珊每天都來醫院陪在兒子身邊,從早上9點到晚上9點。林珊珊說:「基本上都不敢離病房太遠,擔心兒子需要我。」
林丹特上個月26日已出院,醫療團隊也為他感到開心,特別歡送他送院。住院期間瘦下12公斤的他,目前也在營養師的幫助下慢慢恢復體重,並接受復健。
兩天前剛慶祝18歲生日的他說:「能夠出院,真的太開心了,但現在還不能跑、跳或蹲下,所以在家時會鍛鍊腳部肌肉,其他時間就會打遊戲。」
三個月療費近50萬元 母親也說,兒子住院這三個多月的費用將近49萬7000元,但慶幸有政府津貼和保險來應付這大筆的醫療費用。
醫生麥拿輪也說,使用ECMO治療來維持生命非常耗費資源,它需要一支經驗豐富、來自不同專科的醫療團隊,包括受過專業培訓的護士、灌注師、心臟外科醫生和駐守加護病房的醫生等,像這次的ECMO治療就有多達100名醫護人員參與其中。
對於林丹特是如何受感染,醫療團隊至今仍無法斷定細菌入侵的源由,麥拿輪說:「細菌感染率是隨機的,一個微小的創傷也可能是細菌感染的源頭。」
ECMO使用指導及規範是由相關領域專家成立的非營利性「體外維生支持組織」(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 Organization,ELSO)來規範及訂立醫療指導原則。
國立大學心臟中心今日(28日)也為麥拿輪撰寫的《體外生命支持:ELSO紅皮書第六版》(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 The ELSO Red Book, 6th Edition)舉行發布會,詳細介紹ECMO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