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PIXABAY)
在文佳看来,香港仍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香港从事金融可以拥有更开放、更国际化的视野,薪资水平也比内地高出不少”。对高薪人士而言,香港的税负偏低,个税累计的税率最高为17%,显著低于美国税改后的37%,亦远远低于英国、德国、中国等的最高档45%。
作为背靠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许多中国内地的优才申请者也希望将香港作为移居海外的中转站,借此接触更多海外的工作机会。“香港如今经历‘人才荒’,房租水平也在下降,相对处在上升期的新加坡,此时正是去香港‘捡漏’的好机会。”文佳笑称,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地缘政治中,香港反而是个可攻可守、可进可退的地方。
,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通胀继续高企,9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长7.5%,核心食品通胀上升至6.9%,面粉和面条等主食价格创下历史新高,住房和公用事业成本9月份同比上涨6.2%。新加坡各地的房屋租金也在飞涨,特别是外籍租客较多的区域,租金平均上涨20%至40%。
“!”怡琳在新加坡东海岸租了一套三房公寓,今年8月租约到期后房东将租金从4200新加坡元(约合21150元人民币)直接涨到6500新加坡元(约合32732元人民币)。
这个公寓附近有风景宜人的东海岸公园,也因靠近中央商务区边界,是外籍人士居住的首选地之一。但是,急速上升的房租让怡琳对这里的好感大打折扣。五年前,怡琳一家因工作原因从香港搬到新加坡,如今他们开始考虑“逆流”回港。
新加坡即将开始针对富人的加税行动,也成为顶级人才考虑离开的因素之一。今年2月,新加坡政府在2022财政年预算案中宣布,从2024估税年开始,应缴个人所得税税率将上调。此外,房地产税、印花税和汽车附加注册费等“富人税”也将明显上调。
“未来香港和新加坡的个人薪俸税最高税差达7个百分点,足以覆蓋在香港多出来的生活成本。”怡琳盘算道,对年入100万美元(约合141万新加坡元)的金融业高收入群体来说,新加坡加税之后的个税将达到21万美元,而在香港只需要交税15万美元,两地税差约6万美元,足以在港租住与新加坡同档次的房屋。新加坡政府在2022财政年预算案中宣布,从2024估税年开始,应缴个人所得税税率将上调。应缴税收入从32万以上至50万新加坡元,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仍保持在当前的最高税率22%,不过,收入50万以上至100万新加坡元,边际税率将从目前的22%调高至23%,应缴税收入100万新加坡元以上,边际税率从22%调高至24%。相较而言,香港的个税税率更低,如以累进税率算,最高一档的税率仅有17%,而不扣减任何减税项目的标准税率为15%。
(图源:PIXABAY)
在新加坡生活七年、已经拿到新加坡永久性居民身份的方桐也在考虑搬到香港,“一个已入籍新加坡的朋友,疫情期间母亲病重,虽然尽力赶回国,但她尚在隔离检疫期间母亲就已经去世了”。持续三年的新冠疫情,让漂在海外的华人更深刻地体会到兼顾父母养老的不易。在新加坡,父母养老和子女服兵役是两个“卡脖子”的事情。中国新移民的父母大多只能拿到长期探访签证(LTVP),有健康状况的老年人若无法购买当地医疗保险,一旦生病住院将面临难以负担的医疗费用。
“香港对华人群体来说,是相对折中的地方。”方桐和家人讨论良久后认为。香港既是开放、透明的国际化大都市,又与中国文化、历史有着更深的联结,适合华人长期生活定居。同时,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化发展,在香港工作的家庭未来亦可将老人安顿在大湾区的内地城市,老人也可以继续生活中熟悉的环境,享受医疗保险。如果是独生子女,或兄弟姐妹均在海外,父母60岁以后亦可以投靠子女的理由,换取香港身份,享受香港的公立医疗等诸多福利。
(图源:PIXABAY)
香港虽然面积小,但这块弹丸之地有着无数迷人的风景。在大海之滨,有浅滩伟岸;群山叠岭间,有草坡茂林。周末可以徒步登山、划独木舟、出海潜水。随着近期M+视觉文化博物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等多家文化设施相继开放,连李家超都笑称:“香港如今是文化艺术之都,有些人去其他地方觉得好闷,香港不会闷的,几点都有节目(有得玩)。”
英国人Dudley作为跨国公司的外派人员,今年初曾因为疫情政策离开居住多年的香港飞回伦敦,在英国待了半年后,“我觉得还要回到亚洲”;但这次他选择了新加坡,“因为那里是个很受欢迎的地方”。但在新加坡待了两个月后,Dudley有点忍受不了沉闷的生活,10月底再次回到香港,“兜了一圈,还是觉得香港很舒适”。
关于港星两地人才竞争的讨论不绝于耳,量化基金Two Sigma亚太执行长林国沣在接受财新采访时称,香港和新加坡的竞争不能用“零和游戏”来看。从整个亚洲区域来看,东京和上海主要面向其国内市场;新加坡凭借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稳定的政策,背靠东南亚市场,可发挥区域中心的作用;香港则是中国企业往外走的平台,也是全球通向中国的桥梁。
(图源:PIXABAY)
至于当前香港面临的人才外流困境,林国沣认为,过去几十年,香港也曾出现过几次“移民潮”,但人们最终还需要考虑工作机会和生活舒适度。现在各个地区都处于从新冠疫情复苏的阶段,新加坡可能比香港快了三个月到半年,但随着香港进一步开放,这种差异会逐渐缩小。
李家超近期坦言,三年前香港未曾忧虑过人才问题,而疫情防控带来的活动空间缩小,令香港在争取人才方面一度落后,但随着未来香港逐步开放,经济活动恢复,人才也会重回香港的。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