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香港vs新加坡,到底谁能笑到最后?

2022-11-03     于晏     11661

如何留住人

“几年前出差到新加坡时,完全没有想过搬到这里。”香港居民马克(化名)就职于一家法国投行位于香港的亚太区总部,今年初该银行与新加坡政府达成协议,指定新加坡办公室为其亚太区总部的后备地点。考虑到工作机遇及孩子因疫情许久未返校,马克一家最终决定搬到新加坡。

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香港vs新加坡,到底谁能笑到最后?

(图源:PIXABAY)

对港星来说,比吸引人才更重要的是要长久地留住人才,这不仅仅是降低签证门槛就能实现的。洪雯认为,人才的流动优先考虑的是工作机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前景,当前香港产业结构并不合理,金融产业一枝独秀,而其他传统支柱产业对GDP的贡献明显萎缩,人力资源存在明显的错配。政府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金融业在香港GDP的占比从2010年的16.4%升至23.3%,而贸易、物流、旅游均有明显下降,旅游业的GDP占比从2010年的4.3%骤降至2020年的0.4%,贸易、物流2020年的就业人数亦同比下降4.9%和0.7%。

不过,对正在谋求发展新产业的香港而言,创新科技发展正亟须大量优质人才。以生物医药行业为例,香港特区将生物科技列为创新科技领域的四大优先发展范畴之一,但发展迟缓。相较而言,新加坡在生物科技、先进位造等领域已经提前布局;2021年,制造业贡献了新加坡国民生产总值中的22%。新加坡政府亦早早设立目标吸引全球最顶尖制造商来新加坡设厂,成果显著。

2022年以来,中国疫苗企业科兴生物、医药外包(CXO)行业龙头企业药明康德、药明生物等多家公司宣布在新加坡建设新基地;美国mRNA疫苗生产商莫德纳(Moderna)也宣布在新加坡设子公司,作为进军亚洲的首站。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加坡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制造和研发重点地区,已形成相对成熟的产业链,更能形成聚合效应。

10月18日,新加坡副总理兼经济政策统筹部长王瑞杰宣布,政府将推出针对先进位造业与贸易产业集群下属的五个行业的更新版产业转型计划,包括电子行业、精密工程行业、能源和化工行业、航空航天行业和物流行业。根据这五份转型计划,新加坡政府将采取新的策略,为实现从2020年到2030年将该国制造业产值提升50%的总体目标铺平道路。

为改善产业结构,香港同样选择以创新科技为重点,实现香港“再工业化”。在《施政报告》中,港府提出在今年内推出“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在完善创科生态圈和实现再工业化、壮大人才库、建设智慧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四个方面制定政策,就四大发展方向制定重点政策。

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香港vs新加坡,到底谁能笑到最后?

(香港九龙城夜景)

《施政报告》提出设立100亿港元的“产学研1+计划”,2023年起将以配对形式资助最少100支有潜质成为初创企业的大学研发团队,激励产学研协作,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发展。同时,政府会连同由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带队的“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配合50亿港元的“策略性创科基金”,以及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提供的土地,吸引来自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以及先进位造与新能源科技等产业的优秀企业和人才落户香港。

李家超表示,希望未来五年能吸引不少于100家具潜力或代表性的创科企业在港设立或扩展业务,当中包括至少20家龙头创科企业,以期为香港带来过百亿元投资及创造以千计的本地就业职位。

但是,香港、新加坡这类城市,市场容量小、创业生态不够活跃,要实现产业多元化并不容易。一名曾在辉瑞、默克等多家国际药企担任区域负责人的人士向财新表示,从美国回流新加坡三年后,他选择回到上海加入创新药公司。他坦率地表示,新加坡的生物科技缺乏深度和广度,整个氛围并不适合科研,其定位更像“服务性的中转站”,相较而言,上海整个生态更加活跃,从事医药、研发的人才非常多。

“香港有同样的问题。”上述人士指出,在以金融、房地产为导向的城市,人才更集中在律师、会计这样“赚钱”的行业,生活更加光鲜,很难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他举例称,不论是辉瑞还是默克,它们的研发单位通常不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而是波士顿这样的中等城市,甚至城市之外车程一两小时的地方。

“星港钱潮”是中国领先的专业媒体财新为新加坡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经济和商业报道推出的重磅栏目,想要获知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文末阅读全文。

*免责声明,分析内容仅代表受访者个人观点,不作为任何人或机构的投资建议

*本文为财新网“星港钱潮”栏目特供新加坡眼。

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香港vs新加坡,到底谁能笑到最后?

编辑:GJ

或直接搜”新加坡眼“也以找到我们的视频号~

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香港vs新加坡,到底谁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