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洛水池路一带正在兴建政府组屋。(海峡时报)
作者 侯佩瑜
建屋发展局在10月31日公布的2021/2022财年年报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的财年里,净赤字大增86%至43亿6700万元,是建屋局自1960年成立以来的最高纪录。
一、为什么建屋局每年的财政年都会出现赤字?
简单说就是:建屋局盖的政府组屋都是“亏本”卖出,因为当局以低于市场价来出售新组屋单位。
这意味着,建屋局在一年内卖出的组屋单位越多,赤字就会越高。
在上个财政年,建屋局共推出了1万7322个新组屋单位,交付的单位共1万3506个,多于前个财年的8124个。
建屋局发展新的组屋项目时需承担土地和建筑成本。当局会根据首席估价师所评估的市场价格,向国家购买土地。
建屋局局长陈明锐受访时说,建屋局每个财年从组屋销售收取的金额都少于所付出的总开发成本,就是我们常说的入不敷出。
因此,建屋局每年都会因出售新的组屋单位而出现赤字,而且赤字每年都在增加。
只有在前年(2020/2021财政年),因冠病疫情阻碍了建造进度,赤字才一度从上一年的26亿6000万元降至23亿4000万元。
建屋局每年承担的财政赤字,都会全额由财政部拨款填补。
上一财政年建屋局获得44亿新元拨款,高于前一年的23亿4600万元。建屋局自1960年成立以来,已累计获得政府拨款429亿7000万新元。
正在兴建中的政府组屋。(联合早报)
二、为什么去年的赤字几乎翻了一倍?
去年绝大部分的亏损均源自居者有其屋计划,达到38亿5000万元,同比多出近一倍。
居者有其屋计划包括发展和出售单位给符合资格的买家,并向新屋及转售单位的符合资格的买发放房屋津贴。
这个赤字主要源自三方面:
1、兴建中新组屋的预期亏损(净增22亿6200万元)
去年动土的预购组屋项目,比前年多66%。建屋局在疫情期间为承包商提供的财务援助,如分担因工程延误而增加的成本,以及当局为应对建材供应受干扰而采取的措施,例如以替代场地来生产预制构件。
自2019财年以来,建筑成本涨了约三成,这些成本大多都由建屋局承担。
2、交付新组屋时的实际亏损(6亿5900万元)
3、当局为使新组屋价格低于市价,增加对新组屋售价的津贴以及公积金购屋津贴
去年发放给转售组屋和执行共管公寓(EC)买家的公积金购屋津贴(8亿4900万元),比前一年的(7亿9100万元)多。
德惠巷一带的组屋目前同时进行家居改进计划和改善停车场计划。(红蚂蚁摄)
除了居者有其屋计划,当局的亏损还来自:
1、市镇和组屋翻新计划,这些都由政府全额或大幅资助。2021财年,翻新计划就产生了3亿9200万元的赤字,相比2020财年的2亿4200万元赤字,增加了近62%。
随着抗疫措施放宽、建筑活动逐渐恢复,去年有5万3792个组屋单位通过家居改进计划翻新,远超2020年的1万8595个单位;
与此同时,当局宣布开展六个邻里更新计划。另六个邻里更新计划也在去年完工,使完工项目达到100个;
多三座组屋也完成电梯翻新计划,惠及136户家庭;
在改善停车场和进行其他定期工程(如重建排水沟)方面,支出也增加,使得这方面赤字增至3亿5200万元,高于去年的3亿零700万元。
2、为帮助个人和商家度过去年的艰难时期,当局也向拖欠房贷或翻新费用的屋主提供总计1500万元的财务援助,并为建屋局商店或设施的8500名合格租户免除1亿1500万元的租金。
3、租赁组屋相关援助计划则带来1亿2100万元赤字,当局也注销了确定无法收回的360万元租金欠款。
三、如何为新组屋单位定价?
建屋局此前已多次解释新组屋单位的定价方式。 新组屋不是按预购组屋项目的总开发成本,即建筑和土地成本来定价,而是按可负担水平(affordability)来定价。
换言之,新组屋定价不与地价挂钩,即使地价上涨,新组屋的售价也不会更贵。
当局会先根据附近类似转售组屋的售价,以及个别单位的特点(如楼层、地点、便利度)和当前市场条件,确定新组屋市价。并根据家庭收入和不同类型单位的定价,提供大幅津贴,使新组屋售价低于市价。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