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新加坡:富豪party夜,创业梦醒时

2022-11-24     于晏     17203

如果穿透过这场盛会的外壳,会发现那些为利忙碌的熙熙攘攘,实际上很少会有什么实质性的结果,更多人似乎是被环境“逼”到新加坡。

“新去的(投资人)都和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窜。从这个公司看到那个公司,所有的地方如数家珍,谁都认识,谁都知道,工作就完成了,报告也能写了。”Paul说。

没人知道新加坡的喧闹能持续多长时间。一个FA就告诫自己的朋友:“你过来看可以,但是国内的业务不能丢,不然你在东南亚投不出项目,回去团队就没有你位置了。”

这位FA告诉我,他接触过一个基金高层,开会时高层直接扔来两个问题:“你说下东南亚哪些投资人比较活跃?每年案子有多少个?”FA觉得奇怪:“你怎么不查查报告?都是公开的数据,怎么问我这个问题?”对方很不客气地回答:“我都知道了还来问你干嘛。”

最近流入新加坡的钱还是太年轻。说到底,新加坡进到金融中心前三也就是今年刚发生的事。

中国人在新加坡:富豪party夜,创业梦醒时

新加坡最高建筑Gucco大厦三层顶层公寓由华人廖凯原买下,他也是特斯拉最大个人股东之一。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2019年,John在香港跟着老板募资时,新加坡在资本圈还是个不入流的城市,资本流动性差、没什么创业生态,谁要说起去新加坡上市,圈里人第一反应是“为啥去新加坡?能有什么好处?”一位投资人2018年跳槽到新加坡基金,他记得中国来的VC“五根指头数得过来”,投一个东南亚本土项目,他们可能是唯一一家有中国背景的资方。

事实上,当时除了腾讯、字节的战投部,很少有机构看得上东南亚。

相比之下,合伙人们在香港会停留更长时间,机构可能只派个associate(助理)级别的中层在东南亚粗略扫一圈,回国在会上推荐一下,整件事通常以“推不动”告终。如果有份东南亚的创业项目书到了投资人面前,投资人会一脸质疑:你真的熟悉这个市场吗?潜台词是:“我觉得不靠谱”。

蜂拥入新加坡的很多人更多是追逐热点和宽松政策而来,比如web3.0。但到底怎么在这里做生意?大家没有答案,没有底气,也没有定力。

未来该往何处去?暂时也无清晰答案。John和同行一样,没人会把那本《大衰退》摆在桌上,但他欺骗不了自己:“有些行业就是到了末路,比如中国在线教育,比如欧洲的房地产。”

9月末,John的新加坡之行已经兴味阑珊。他离开新加坡回国,坐在隔离酒店,显得更加冷静:“目前的挫折是阶段性的。香港很快就能恢复,它对中国的战略意义很重要。新加坡毕竟体量太小,那里不是我的重点。”

他还记得2019年参加香港万豪酒店的Super Return。走廊灯光昏黄陈旧,三十年历史的欧式雕花扶手、色泽浓郁的地毯,又增加了沉重感。人群挤在狭窄大厅,蒸发出的汗气让空气濒于凝滞。这和新加坡金沙酒店的开阔全然不同。可John还是怀念香港,起码在那个老牌金融中心,“你想像不出来,只是多了几千个人,酒店价格就崩溃了。”

本文作者 袁斯来、杨轩,文章首发于公众号36氪Pro(ID:krkrpro)。“36氪Pro”是36氪旗下官方账号。独家的创投报道,有料的资本故事,都在36氪Pro。

- The End -

中国人在新加坡:富豪party夜,创业梦醒时

#今日汇率

1 新元 = 5.1763 人民币

1 人民币 = 0.1931 新币

(*截稿前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