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新加坡:富豪party夜,创业梦醒时

2022-11-24     于晏     17204

新加坡四处飘散著这种隐形的、丰裕得被人视为草芥的金钱气息。但它们解不了Paul的困局。比起给创业公司投钱,老板们宁可去投资些本土房产金融产品。投资人总是礼貌地说:“你去找领投吧,有领投,我们也跟一些。” 有投资人更直接:“你项目就算不错,也很难撑过一个非常寒冷的冬天。”

真正的好时候已经过去。即便在亚洲此刻最热门的城市新加坡,景气度也已经不复从前。

在中国投资人们蜂拥而至前,以美国放水为节点,软银、Tiger global、DST就在新加坡大肆扫项目。一个当地投资人总结:“之前他们都没什么存在感,这两年出手大,出手快。”出乎意料的是,这些被投资人们戏称为“接盘侠”的国际大基金,在2021年经历被投公司IPO血亏后,开始“躺平”了。

这样一来,似乎突然之间,在新加坡做到B轮C轮的创业者,发现自己找不到钱了。

一个已经盈利的AI公司,做了七八年,到今年,愿意再投下一轮的投资人消失了。创始人找到一家基金的老大,对方甚至不愿意开个价格,“开不了”。

基金们看项目时热情有多高涨,转瞬之间掏钱时就有多谨慎。

John就在新加坡拒掉了一个中国高管的创业项目,他认为市场太小,对方要价又太高。而此人在圈子里还有些名气,曾经在国内经手过类似的生鲜头部项目,一路做到了高管。当他为融资四处奔走时,圈子里传开五味杂陈的流言:“你看,连他都找不到钱。”

中国人在新加坡:富豪party夜,创业梦醒时

新加坡marina海湾和商业中心的清晨。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似乎只有web3.0圈子的热情从未消退。

在市区,甚至当地房地产商也搞起 “元宇宙+web3.0”活动。售楼处的沙盘描摹出价格3000多万人民币高端公寓的样子,LED屏幕打出web 3.0的活动海报,沙盘旁摆放百来把座椅。场地有些简陋,但挤满了人。

如果到新加坡麦里芝水库附近的绿道,最常见的是web3.0圈子的徒步。夸张的徒步活动,可达浩浩荡荡一百多人。他们会冒雨在步道走几个小时。三五个人一排,队伍黑压压一片,整齐出发后如同行军,彼此还要提防雨伞的碰撞。

有些活动则走华丽路线。赛马场普通看台旁,穿拖鞋短裤的中年男人攥著马票,睁大眼睛拚命想看清远处屏幕上的小字。但在vip包厢的web3.0聚会,头顶屏幕就滚动着实况字幕和直播画面,落地窗外可以清晰看到终点线。房间内红色地毯柔软厚重,沙发是丝绒套。女人们妆容细致,短裙配高跟鞋,男人们则西装革履。安静的房间上空,币圈黑话飘来飘去。

但这场浮夸背后,注入太多水分。

或许是出于同行相轻,美国web3.0圈会嘲笑新加坡的圈子:“新加坡十个项目九个骗,还有一个在路上。”

那些拿了融资的公司,往往有着神秘的面孔。一个web3.0创业者告诉我,他们前后融了1000万美元,但前两轮都是代币。具体架构如何,他“不方便透露”。

同样神秘的,还有这群创业者的生活。他们会告诉我,自己生活很简单,不爱到处聚会,生活很健康,最多就是去徒步、打网球。但其实饭桌酒局间,少不了会看到他们的身影。

但是,抛开这些真假掺半的谈话,如果只讨论业界话题,一切都让人兴奋。饭局上,大家聊起谁又成了独角兽,谁又募了100亿(token,意思是代币),“真是独角兽都不够用了。” 一个在新加坡看web3.0项目的投资人调侃道。

可圈中一些行为让他很不喜欢。做加密货币贷款机构乍富的联合创始人,新买了辆劳斯莱斯,在新加坡街头无比抢眼,而且他的豪车不止一辆。这样以豪宅、游艇为标配的造富速度差不多要以天或者小时来计算。

他算是个老投资人,这种场景和对话似曾相识。“怎么和当年P2P骗局的时候一样?还没成功就开始高消费了?”至于交易所,他断言:大部分“就是赌场”。

找到稍微靠谱的项目真如同大海捞针。好不容易聊到下一步,没想到项目方很快又开始发币、ICO。“太容易割韭菜,A轮就发币,上市,套现,然后买个豪车就玩吧,诱惑实在太多了。” 他告诉我。

6月中旬,加密货币贷款公司贝宝告诉合作伙伴“我们已经资不抵债”。接下来,不少豪车从新加坡街道消失。

创始人亡命天涯的故事也开始流传。饭局上,朋友有些遗憾地宣布:“本来今天要介绍某人给你认识,但昨天他出事儿,来不了了。”

这个投资人一直没能见上那些年轻高调的web3.0传奇人物,说实话他也没兴趣再见。他看起了传统的互联网项目,再提起web3.0,他会摇摇头:“太早了,市场太小了。”

中国人在新加坡:富豪party夜,创业梦醒时

败兴而归

度过了几个不眠夜后,John已经考虑离开新加坡,尽管他在市中心的咖啡厅,还时常碰到熟面孔,都是些中国的美元基金投资人。

金沙江的朱啸虎有时还出现在web3.0大合照里,有时被人看到在机场等待。Paul戏称:你在新加坡飞中国的飞机上问一嗓子有没有投资人,一定会有人搭腔。他座位背后,就坐了个头部基金投资人,两个人后来的话题之一就是比惨。

美元基金们纷纷张罗著开设新加坡办公室,哪怕现在根本招不到当地负责人。因为当地的管理人才“都在本土和国际大基金”。

中国投资人们偶尔的大动作,会让其他投资人感到匪夷所思。有个投资人看到中国同行投了某大佬的创业项目,给了上千万美元天使轮,而他们看过的类似项目,估值更加便宜。这样一来,对方出手的逻辑就显得奇怪了,“就觉得挺离谱,投资不能只看报表。”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