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年,包括世界最大型手套製造廠與棕櫚油生產商在內的7家馬來西亞企業,因為強迫勞動的指控而面對美國的進口禁令。
上個月,因為勞工狀況問題,高科技家庭電器製造商戴森取消了其最大的馬來西亞供應商的合作關係。
吉隆坡大馬銀行(AMBank)研究主管安東尼達斯(Anthony Dass)說:「這是一記警鐘。在全球專注於環境、社會及治理方式的當兒,如果馬來西亞不做出改變,企業可能轉移到其它國家投資」。
馬來西亞人力資源部部長沙拉瓦南(M. Saravanan)本月初坦誠,「強迫勞力課題」已經「影響到外國投資對馬來西亞的產品供應的信心」,為此促請公司保護工人的權益與福利。
赫斯特說,包括產業經理及私人資本公司的全球投資者,對馬來西亞勞工待遇的詢問有所增加。
分析師表示,包括中國與泰國的其它壓制製造中心,也面對相似的 強迫勞力指控,但是投資者更關注馬來西亞,而這可影響到未來的直接投資與供應合約。
馬來西亞官員已經承認,企業出現過多的員工超時工作、拖欠工資、缺少休假及宿舍環境不衛生等問題。根據國際勞工組織,這符合強迫勞動的11個指標。
馬來西亞為世界第二大棕櫚油出口國,其晶片組裝業占了全球晶片貿易的十分之一以上。
根據大馬統計局,截至2020年底,馬來西亞共有約200萬名外國勞工,占該國勞動力的10%,比20年前多出了一倍。然而,政府與勞工團體估計,大馬另外有多達400萬名非法外勞在該國工作,服務的領域包括製造業、農業、建築業及服務業。
路透社報道,大馬強迫勞動問題受到關注,對電子業形成的衝擊,可為馬來西亞經濟帶來嚴重的影響。
電子業占了馬來西亞出口的40%。戴爾、三星電子以及西部數據公司(Western Digital)在馬來西亞設有製造設備,而蘋果公司則使用當地的供應商。
三星拒絕置評。其它科技公司沒有回應路透社有關它們在馬來西亞的運作或供應商的提問。大馬銀行分析員達斯表示,如果公司開始審查及取消電子公司的合約,這將對馬來西亞經濟帶來連鎖反應。
馬來西亞上周推展《強迫勞力全國行動計劃》,以在2030年消除強迫勞力。馬來西亞勞工局沒有回應路透社有關修改該國的勞工法的提問,而國際貿易工業部則沒回應有關潛在的投資流失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