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早就听说邓小平的烟瘾很大,即便是开政治局会议,他也烟不离手,有时开一个会甚至要抽掉十好几支烟。
虽然李光耀他本人从不吸烟,但为了让邓小平来到新加坡后能更加自在一些,他也只好破一回例了。
可令李光耀倍感意外的是,邓小平来到新加坡后,当他们进行会谈时,一向烟不离手的邓小平竟是一根烟也没有抽。
当时,李光耀还以为邓小平可能发现了新加坡这边与中国的不同,所以才刻意做出改变。
但他理解错了,实际上,邓小平在来新加坡前也做了一些“功课”。
他听闻李光耀是个从不抽烟的人,所以才特意在与之会谈时“戒了”几个小时的烟。
人们常说“英雄惜英雄”,李光耀与邓小平此前从来没有深入地了解过彼此。
只是听说了对方的一些习惯,就能暂时舍弃各自的生活习惯,这恰恰体现出了李、邓二人彼此之间的尊重与欣赏。
1978年的第一次会面,李光耀就对邓小平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后来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盛赞邓小平——
“虽只有5英尺高,却乃人中之杰。”
1978年的那次访问新加坡之旅,也让邓小平眼前一亮。
50多年前,邓小平赴法留学,在去往法国的途中,曾在新加坡停留过两日。
与多年前那种混乱不堪的社会景象相比,李光耀治理下的新加坡足以用改头换面来形容了。
三、新加坡的发展引发邓小平深思 在当年的那次会谈中,邓小平与李光耀聊了很多,他们二人交流了针对越南问题的看法,同时也谈及了世界局势波诡云谲所带来的威胁。
当时越南正在准备大举进攻柬埔寨,显露出了他们企图控制整个中南半岛的野心。一旦这种情况发生,那么很多东南亚国家都将受到威胁。
而越南显露野心的背后,其实有着苏联的影响,这是苏联南下进军印度洋的重要一步,越南充当的角色就是苏联南下的马前卒。
邓小平和李光耀看出了这个问题的本质,邓小平直言:
“要是受到苏联攻击的地方,哪怕是萨伊或者索马里,中国也必定会协助进行抵抗。”
在会谈结束后的晚宴上,邓小平向李光耀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再次到中国访问。
当时,邓小平对李光耀说:“中国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过来。”
但李光耀却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中国如果要是真的追了上来,甚至会比新加坡做得更好。
宴会上,邓小平突然向李光耀道了一声贺,一开始,李光耀还一头雾水不知邓小平口的祝贺因何而来。
原来,此前邓小平在李光耀的陪同下参观了新加坡的新工业中心,同时也参观了新加坡刚刚建成的公共居民区——大巴窑。
几十年前,大巴窑还只是一片红树林的沼泽地带,在李光耀的大力开发下,这里已经成了一个花园一般的居民区。
1971年,飞利浦在大巴窑开设了第一间工厂,此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开始在新加坡建厂。
这些外资工厂给新加坡的经济打了一针强心剂,立刻解决了15万人的工作问题,新加坡居民的家庭收入在短时间内就翻了一番!
除此之外,这些跨国工厂还能为新加坡提高税收。
因为根据新加坡颁布的法律,这些跨国工厂每年利润的35%都要上缴国家,这大大增加了新加坡政府的财政收入。
新加坡的这种经济发展策略给邓小平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当时这位年过七十的老人不禁在想:
同是炎黄子孙的后代(新加坡人大部分为中国人的后代),中国是不是也可以借鉴新加坡经济的发展模式呢?
在不断的思考中,在不断的探索下,邓小平最终绘制出了“改革大开放”这一宏伟的发展蓝图。
李光耀在晚宴上曾对邓小平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在想,如果你出生在新加坡而我出生在中国会怎样?我敢肯定你将是新加坡的领导人。但是如果我在中国,我很可能走到半路就被人推开了。我能走到一半就不错了。”
这句话中蕴藏着李光耀本人对邓小平的崇敬,同时也带有几分谦逊在里面。
邓小平访问结束后,李光耀亲自送他去了机场。
看着载着邓小平的那架波音707专机缓缓地掠过头顶,李光耀隐隐的感觉到,一场大的变革即将拉开帷幕。
四、新加坡成为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参考指标 果不其然,就在邓小平返京后不久,《人民日报》就刊登了有关新加坡的文章。
在这篇报道中,新加坡的形象被彻底颠覆,从“美帝国主义的走狗”变成了一个百姓们安居乐业、市容市貌整洁的“花园城市”。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