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果告訴你,被公認是禮儀之邦的日本沒有讓座文化,會不會讓你大跌眼鏡?
在日本,一般情況下,年輕乘客看到年長者或孕婦等更需要就坐的人士時,通常不會主動讓位。
即便有人給看似有需要者讓座,他們多半也會拒絕對方好意。
有外國網民稱,曾在日本試過給一個年約80歲的老奶奶讓位,對方卻笑著摸摸自己的頭婉拒了。
還有人說,曾遇過一名年長者不但拒絕他人讓座,還因此表現出苦惱的樣子。
另一名外國網民的說法更是生動描繪了日本公共運輸上大家都不想被讓座的奇景。
他說在日本的公交上發現,無論是年長者、孕婦,帶著小孩的父母,或是大包小包的乘客,大家似乎都在比較「誰更不需要位子」。
沒人讓座,也沒人願意被讓座的場景,難免和日本這個文明大國的形象有些違和,畢竟大和民族以知書達理和充滿紀律的個性聞名於世。
但若進一步探究日本人不讓座的原由卻能發現,他們這麼做是其來有自,因為不讓座對他們而言才是種體貼,讓座反而是種「不禮貌」。
相對於透過讓位表達善意,日本人更傾向設身處地,思考對方是否真的需要的做法。
而這一切,還得從日本人不願給他人添麻煩的民族性說起。
年長者不想因為自己年紀大而博得他人同情,不想為周遭的人帶來困擾,更以能照顧自己為榮。
因此,若有人在車上給年長者讓座,他反倒會覺得自己給社會添了麻煩而感到不舒服,認為自己成了社會的負累。
「一位日本好友告訴我,即使我為表善意而讓座,但這不代表其他人就得接受這份好意。
有些人會擔心自己造成別人的不便或麻煩,也有的人是純粹不想接受你的同情。」
一位日本老奶奶更直言,光想到被讓座就足以讓她不安:
「這是否意味著我已經老到需要其他年輕人讓位給我了?」
她坦承,被讓座會讓她有種「Hello,你老啦」的感覺。
當地公交通常會擠滿上下班的工作人士,這些人因工作辛勞,往往會趁通勤時在車上打個盹。
對部分已退休的日本年長者而言,還在創造價值的上班族值得他們尊重,自己已是享有社會服務福利的人,也就不太好意思和上班族爭座位了。
這導致人們讓座的過程難度重重,因為這麼做,會讓他們感覺到自己可能侵犯到了他人的個人空間。
種種因素疊加,也就形成了這個以禮待人而聞名於世的國度,公交上卻普遍沒人讓座的反差奇景。
有人建議,可以默默起身走到列車門口附近,假裝要在下一站下車,如果對方需要那個座位,他就會自然坐下了。
這麼做,既能避免傷害他人自尊心,又能體貼對方需求。
當然,任何事情總是過猶不及。
日本這種過度小心,被協助的人怕麻煩他人,想協助他人又怕開罪人的心態,可能導致真正有需求的人不知如何接受他人無條件的善意。
與此同時,屬於光譜另一端的新加坡社會,有時則過度把讓座上綱成一種道德標準,若有人不讓座,分分鐘有可能被道德魔人拍下放上網公審。
這種現象近年來在讓座風氣也很盛行的台灣社會亦引起不小討論。
畢竟,有的人可能是身體不適,或有其他隱形需求,處於一種「也許他有需要,只是你看不到」的狀況。
有人因此倡議,不應以輿論壓力,使讓座成為理所當然的美德。
否則,過度把讓座作為道德準繩,就是道德凌駕善意,恐會陷入矯枉過正的境地。
生而為人,皆有惻隱之心,這本就會讓人們在遇見需要幫助的他者時,本能地施以援手。
把讓座文化回歸成一種單純的關懷,既不受道德的束縛,也沒有怕麻煩別人的心態作祟,或許才是更好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