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新加坡卫生部长王乙康也指出,卫生部之后将为接种疫苗设置有效期,如果没接种追加剂则不算完成接种。卫生部目前正寻求疫苗专家团的意见来决定疫苗的有效期限。并且,将从明年2月1日起,把疫苗接种差异化措施从目前的餐馆、商场等场所扩大至更多场所,包括室内运动场所、高等学府和酒店休闲设施等。所有活动不论规模大小,参与者都须完成接种。
02 来势汹汹的奥密克戎会动摇人心吗?
防疫政策对人们社会心理的塑造作用非常强大。虽然新加坡该做的防疫措施事实上并没有全部放松,包括法律上强制戴口罩、社交限制、居家办公为默认模式等。但由于病毒感染者绝大多数都是无症状或轻症,死亡率维持在大约0.2%左右;而且政府一直在时紧时松、科学务实地调整防疫措施;再加上对建设“新冠韧性国家”的持续宣传,人们在心理上已经不再惧怕病毒。
前几天,我带着孩子和朋友去了新加坡滨海湾花园感受圣诞气氛,虽说那里的圣诞活动比不上疫情前的声势浩大,但也可以算是人山人海了。周末的圣淘沙岛也重新充满了欢声笑语,本地家庭来到圣淘沙,代替了昔日的外国游客,为美丽的海滩注入了一线生机。但若与疫情前相比,人们还是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自觉减少了室内的社交聚会,而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户外活动。
对比去年一度类似半封城的“断路器”时期,周围领居们的表现也大相径庭。去年“断路器”期间,外出从事跑步等剧烈运动是可以不戴口罩的。当时我和孩子也会去楼下小区里跑步,当我们停下来的时候,总会有人提醒我们戴回口罩。那时候人们对不戴口罩等行为非常敏感。但是,现在风向变了。前不久,小区的聊天群里,有人问怎么举报没戴口罩的人,接着还有人指出曾发生过没戴口罩造成传染的案例,没想到却引起了多数质疑。有人说,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高度管制的社会中了,不需要再有“义务警员”;有人说,生命短暂,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这种没啥意思的小事情上;还有人说,为啥我们没有因为狮子出逃就禁了动物园?作为理性人,我们可以用数据来估计实际风险,而不是让政策被轶事、边缘案例和无意义的散播恐惧而支配。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政策研究所本月初发表了一篇名为《新加坡与新冠共存:态度、挑战与前景》的论文称,新加坡约七成民众相信新加坡可以战胜新冠病毒,多数人满意政府处理大流行病的方式和所落实的防疫措施。在政府支援民众、保障生计、落实安全管理措施、传达政策讯息及重新开放方面,也有七成的民众对政府的处理方式感到满意。据《联合早报》报导,该政策研究所在今年4月至11月与民调公司合作,展开了12轮网络调查,每轮访问了大约500名21岁及以上的公民和永久居民。同时,调查还显示,民众对政府处理新冠的满意程度与确诊病例数成反比,也就是说,一旦病例上升,民众的满意程度就会相应下滑。
新加坡总理夫人何晶近日在社交媒体发文指出,亚洲预计将在2到4个月内,迎来下一波感染浪潮。联合抗疫工作组的黄循财部长也在社交媒体发表帖文和视频称,“Omicron新毒株正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新一波的感染高峰。” “在新加坡社区中出现更多感染病例和感染群是迟早的事,也许在未来几周之内就会出现。”“即将到来的感染高峰可能比Delta毒株造成的感染更加广泛。”
12月中,跨部门联合抗疫小组曾召开记者会,概述了新加坡如何应对新毒株可能带来的潜在病例激增所做的准备,包括增加病床,让检测更容易以便及早发现病例,以及疫苗差异化管理措施扩大到更多场所等。卫生部长王乙康说,海外数据表明,新变种比德尔塔菌株更易传播,尽管也有迹象表明它导致的病症较轻。然而,新加坡不能关闭边界,通过关闭所有边界来将奥密克戎变体拒之门外也是不现实的,当局仍打算与新冠共存。他说,“我们不能对德尔塔变体说——‘让我们与新冠共存’,而对于奥密克戎变体却改为——‘让我们制定清零政策’。这不是持续连贯的,特别是考虑到我们已经走到了这一步,我们一起走过了巨大的德尔塔感染浪潮,我们已经建立了我们的防御机制,我们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了正常。” 同时,他也表示尽管不能排除重新使用严格的限制措施,但希望那是最后手段。目前政府仍将尽最大努力逐步开放,希望随着应对一波又一波的新冠,新加坡会变得越来越有韧性。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转载请注明来源:狮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