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孤獨死」新聞頻現,這種死亡威脅比想像中更靠近我們

2023-05-04

2023年僅僅過了三分之一,報章卻接二連三刊登數則「孤獨死」的新聞。

他們還不一定在家中離世,任何一個生活場所,包括工作場所都可能是悄然死去的場景。這種死亡威脅比想像中更靠近我們每一個人。

那些在家逝世後過了一段時間才被發現的有:

臥屍在阿裕尼租賃組屋內的老婦遺體被抬出時,走廊瀰漫腐臭味。 據悉清潔工前後來回至少10趟清理雜物,被移出屋外的雜物包括大量的紙皮箱。(新明日報)

  • 1月10日報道:「爬五層樓尋臭源,義工驚揭腐屍婦」 (60來歲,獨居婦女,阿裕尼租賃組屋)
  • 1月11日報道:「20多年來鮮少聯絡 父子四五年未見 再見父已成腐屍」(68歲,獨居男子,後港)
  • 3月27日報道:」退休女教師臥屍家中一周」(女,80歲,獨居,荷蘭通道)
  • 4月18日報道:「大叔死垃圾屋,警察開路抬屍「(男,54歲,實龍崗)
  • 4月25日報道:「六旬婦臥屍家中發臭」(女,68歲,獨居,淡濱尼)
  • 4月28日報道:「樓上腐屍流屍水,樓下聞臭揭亡魂」(男,50來歲,店屋,地點不詳)
  • 4月29日報道:「疑沖涼時摔倒 獨居婦變腐屍」(女,68歲,宏茂橋)
那些突然暴斃數小時後被公眾發現的有:

橋北巴剎與熟食中心內,睡死在餐桌上的男子被宣告死亡後,遺體被醫護人員放到地上。(新明日報)

  • 3月20日報道:「男子睡死餐桌上」(男,56歲,橋北巴剎與熟食中心)
  • 4月12日報道:「七旬流浪漢暴斃舞台上」(男,77歲,宏茂橋)
  • 4月13日報道:「六旬男暴斃車內 5小時後被發現」(男,65歲,義順一露天停車場)
  • 4月15日報道:「躺攤位內休息,49歲助手暴斃」(男,紅山景巴剎)
四個月11宗,男性居多,年齡偏高。在家逝世者大多獨居,他們還不一定是無兒無女或者生活潦倒貧困。

個案是不是有點太多了?難道我們就只能靜靜看著他們這樣離世,然後點評一句「人生無常」嗎?

再看2022年10月22日的案件也令人唏噓。一個組屋單位內發現相依20年母子的腐屍,分別92歲和70歲,地點在淡濱尼。

住在淡濱尼組屋的一對年邁母子臥屍在家逾一周無人知。(新明日報)以最大的沉默和腐壞的屍身告別人間 在日本,「孤獨死」(Kodokushi)現象和特有名詞出現於1980年,它伴隨高速的經濟發展和家庭關係極速變化或崩潰而來,新加坡近年出現孤獨死的頻率越來越頻密,走向同樣的步伐。

每天都有人死亡,然而這類本地個案相似的狀況有一個:

沒有親人在身邊,死了沒有馬上被發現。

這等於一個人從傳統的社區和家庭關係「解脫」成為孤體走到最後,以最大的沉默和腐壞的屍身告別人間。

在我們成為亞洲的獨孤死重災區之前,我們環視這些國家的狀況,或者我們該從中思考相應對策。

遺物整理師進入「孤獨死」往生者住家處理遺物前必須全副武裝,包括穿上防護衣,宛如抗疫的前線醫務人員。(聯合早報)韓國把孤獨死叫做「godoksa」,過去十年來個案持續增加。2021年人數多達3378人,其中50-60歲男士占60%,比同年齡層的女性多五倍。

兩年前,韓國政府制定防止孤獨死和管理特別法案,每五年針對孤獨死制定新的措施。

官方列舉的原因包括:人口老化、生活成本高昂和工作壓力導致生育率持續下降,形成老齡化人口獨自面對生活素質急劇下降的困境。

許多大城市其實已開始成立鄰里巡邏隊,去特別關懷獨居的弱勢團體。

一些大城市也通過手機程序,確保這些群體數日沒有動靜時,會得到相關部門的關注。

在日本,每年估計有三萬人孤獨死,創傷清潔工作也因此成為特殊產業,專門從事清理這類死亡事件的家居,為了提高公眾意識甚至製作成電視影片。

孤獨死普遍進入公眾意識 2014年開始入行的業者小島美優(Kojima Miyu)在一篇報道強調,其實每個人都可能有孤獨死的風險。即使在日本,孤獨死普遍進入公眾意識是2019年以後的事。

小島美優(Kojima Miyu)與她製作的「囤積癖」袖珍模型。(日本時報)很多日本公眾一開始對這類死亡不予置信,甚至對他們的工作嗤之以鼻,不相信如此發達的國家怎麼會死了幾天也沒人知道,更不認為有一天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為了更好溝通和陳述孤獨死的場景,她結合經驗,並自學製作孤獨死場景的袖珍模型,讓公眾更理解它的威脅以及帶來的衝擊力和創傷。

主題之一是「50-60歲」,他們占孤獨死的大多數,他們選擇與家人疏離,遠離社群,往往需要更長久被發現。由於年齡不大,家人也相對覺得沒有必要打擾他們選擇的生活。

身為遺物整理師的小島美優所製作的一個袖珍模型,真實反映其中一間孤獨死人士家中當時的情景,家中只剩下幾隻貓。(COURRiER Japon)她表示希望公眾從中意識到電話聯繫、探訪以及鄰居間的往來,或其他方式的日常聯繫還是非常重要的。

主題之二是「囤積癖」現象,當一個人面對生活重創,例如失婚、失業、家人或寵物死亡或破產等,都可能陷入一個囤積的循環,而這正是每一個人可能陷入的困境。

她說:

「一般上外人傾向看待獨孤死是不好的事,批判離群索居的人,其實不然,從另一個角度看,這難道不是滿足大多數想死在最舒服家中的願望?」

小島美優突出的社群其實也反映在新加坡的個案,獨居和選擇遠離人群的他們,還不一定是單身或沒有家人的人士。

我們能做什麼? 今年2月,一名七旬親友摔倒入院,一輩子沒有看過醫生的她,在21天內器官多處壞死身亡。她和兩個兄妹同住,但是她孤獨的個性令她長久頑強地拒絕看病。身旁的人只能選擇尊重她的意願,不能強加意願在她身上。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如果有一天她的年長兄妹一個個離開,如果我們沒有加強家屬間的探訪和聯繫的話,最後一個都可能成為孤獨死的個案。

這令我思考個人尊嚴和選擇的問題。

住在租賃組屋的獨居老人。(聯合早報)社會發展快速的疏離了人際的關係,再加上小家庭化、少子化和老齡化的衝擊,這其實讓孤獨死變得難以避免。

然而,更高的社會意識和更積極的死亡教育還是有助於減少這樣的個案。政府的政策可以加強扶持這些相關志願團體的工作,例如讓他們得到更大的肯定和經濟上得到擴大隊伍的支援。

作為多元種族的社會,我們更應該加強生命教育,幫助社會坦然面對死亡課題。

從個人來說,我們從自己家庭和家族做起、關懷弱勢的親友,接著是周圍的鄰居,做到尊重他人生活之餘,也更敏銳觀察他們可能陷入困境的徵兆。

當然,對於50-60歲的人群,更積極的意義是培養活躍的生活觀,做好財務規劃,養成健康的體魄,最大程度舒緩老年帶來的死亡、情感和精神衝擊。

即使有一天真發生了,也希望自己更快被發現吧,因為每個人都有可能是下一個。


相关文章

  • 「沒鮑魚片!」母親節訂47元魚鰾鮑魚羹 網民訴份量不到半盒
  • 身份曝光!37歲中國女子涉謀殺56歲新加坡男友,罪成將被判死刑!
  • 載醉酒女乘客卻趁機強姦拍裸照 已婚私召車司機被判監打鞭
  • 國初創校55周年 李總理回母校出席嘉年華
  • 殉職消防隊長是家中獨子 父母忍悲痛白髮人送黑髮人
  • 我國舉行首個毒品受害者紀念日 提醒民眾毒品的危害
  • 殉職消防隊長設立靈堂 尚穆根致哀
  • 本地六家傳統養魚場首次將漁貨引進超市售賣
  • 蘿蔔點評 | 近地鐵商場,近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兩臥137萬新幣起售!
  • 避坑帖!中介說:中考後就可以留學新加坡?告訴你真相!
  • 大馬一男子持刀闖警局奪槍襲警,2警察被槍殺!新加坡外交部緊急提醒
  • 公民PR外國人入境新加坡無需護照,刷臉快速通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