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為首的七大工業國集團(G7)峰會前天(21日)在日本廣島落幕,這是外界急欲給西方國家與中國未來關係走向找尋的答案。
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加拿大這七個G7成員在會後發了一份出現不同解讀的聯合聲明。
有觀點認為,這是中西陣營對立格局成型,冷戰再現。
但也有人認為,G7聲明用詞比較溫和,意在避免進一步刺激中國。
美國聯合盟友在經濟、科技等領域圍堵中國已經不是什麼秘密。
但此次G7聯合聲明,進一步確立西方陣營將共同採取的姿態。
G7聲明一方面說,會與中國維持穩定關係,在國際重要議題上與中國合作。
另一方面,則著重在應對「經濟脅迫」,強調要「去風險化」減少對中國依賴,同時在一個中國的基礎上,反對中國片面改變台海現狀,以及頻頻在區域展開武力恫嚇。
聯合聲明中,G7將對中國採取「去風險化」(de-risking),而非「脫鉤」(decoupling)的說法,引起不少關注。
這裡說的「去風險化」,是指G7成員國將尋求經濟和關鍵原料供應方面實現多元化,不過度依賴中國。
《紐約時報》分析,「去風險化」聽起來是比較溫和的外交辭令,也相對精確。
這比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脫鉤呼籲,來得和緩一些。
「去風險化」意味著,G7會儘可能減少與中國的連結,以減少被經濟脅迫的風險。
但與此同時,又要避免激起中國的猜疑和過當行動,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一些專家認為,從態度強硬的「脫鉤」,下降成語氣稍微緩和的「去風險」,反映G7各國擔心把中國逼到牆角。
尤其在G7聲明中,還有下面這番話:
「我們的政策做法不是為了傷害中國,也無意阻撓中國經濟的進步及發展。」
美國總統拜登也在G7峰會後說,中美關係將很快改善。
日本《讀賣新聞》則分析,此次G7峰會針對中國的部分較預期少,相信與G7中歐洲成員更重視與中國協調有關。
金融機構無差別地終止或限制與廣泛類別客戶的業務關係,而非分析並管理與這些客戶相關的特定風險。
文中寫道,在實務面而言,「去風險化」只是更圓滑的外交辭令,但還是有著「不必要的排斥」這層負面意思。
換句話說,儘管G7將西方陣營與中國的關係定調為「去風險化」,而非更言重的「脫鉤」,但雙方漸行漸遠的態勢似乎已成定局。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質問,美國一邊說要溝通,一邊卻又不擇手段打壓遏制中國,對中方的官員、機構和企業實施制裁,如此溝通誠意和意義何在。
中國當局還稱,G7聯合聲明是在抹黑攻擊中國,粗暴干涉中國內政,北京對此強烈不滿及堅決反對。
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孫衛東則召見日本駐華大使垂秀夫,指責G7固守陣營對抗和冷戰思維。
至於針對「去風險化」這一詞彙,官媒《環球時報》早在4月便撰文狠批「去風險化」只是一種變相的脫鉤,並稱美國未改變「其對維持世界主導地位的病態迷戀」。
《環球時報》在G7峰會落幕後,甚至直批G7已墮落成「反華小作坊」,是「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
雙方的反應似乎說明,中西關係在G7峰會結束後,更可能惡化。
西方陣營言語上降溫,但手裡打壓力道沒有絲毫減弱;中國外交上則依舊保持那套戰狼做法,不留外交迴旋餘地。
外界如今最擔心的是,中西方的對立格局恐無法避免,不論是「去風險化」還是「脫鉤」,只怕雙方未來會「分手」分得更堅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