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話只是沒說得那麼直白 G7聲明是否宣告中西方從此漸行漸遠?

2023-05-24

是「想分手卻不能說得太直白」?還是「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隨著美國為首的七大工業國集團(G7)峰會前天(21日)在日本廣島落幕,這是外界急欲給西方國家與中國未來關係走向找尋的答案。

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加拿大這七個G7成員在會後發了一份出現不同解讀的聯合聲明。

有觀點認為,這是中西陣營對立格局成型,冷戰再現。

但也有人認為,G7聲明用詞比較溫和,意在避免進一步刺激中國。

美國聯合盟友在經濟、科技等領域圍堵中國已經不是什麼秘密。

但此次G7聯合聲明,進一步確立西方陣營將共同採取的姿態。

G7聲明一方面說,會與中國維持穩定關係,在國際重要議題上與中國合作。

另一方面,則著重在應對「經濟脅迫」,強調要「去風險化」減少對中國依賴,同時在一個中國的基礎上,反對中國片面改變台海現狀,以及頻頻在區域展開武力恫嚇。

聯合聲明中,G7將對中國採取「去風險化」(de-risking),而非「脫鉤」(decoupling)的說法,引起不少關注。

這裡說的「去風險化」,是指G7成員國將尋求經濟和關鍵原料供應方面實現多元化,不過度依賴中國。

澳洲在2020年建議針對冠病展開溯源調查後,引起中國對其大麥徵收高額關稅,以及禁止澳洲紅酒、龍蝦、牛肉等產品進口,外界普遍認為這屬於經濟脅迫。(路透社)在日本沖繩以南太平洋海域執行任務的中國「山東號」航母。(日本防衛省)「去風險化」是比較溫和的說法? 一些觀點認為,G7強調他們只「去風險化」,不「脫鉤」,某種程度是在釋出善意。

《紐約時報》分析,「去風險化」聽起來是比較溫和的外交辭令,也相對精確。

這比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脫鉤呼籲,來得和緩一些。

「去風險化」意味著,G7會儘可能減少與中國的連結,以減少被經濟脅迫的風險。

但與此同時,又要避免激起中國的猜疑和過當行動,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一些專家認為,從態度強硬的「脫鉤」,下降成語氣稍微緩和的「去風險」,反映G7各國擔心把中國逼到牆角。

尤其在G7聲明中,還有下面這番話:

「我們的政策做法不是為了傷害中國,也無意阻撓中國經濟的進步及發展。」

美國總統拜登也在G7峰會後說,中美關係將很快改善。

日本《讀賣新聞》則分析,此次G7峰會針對中國的部分較預期少,相信與G7中歐洲成員更重視與中國協調有關。

G7領導人、歐盟歐盟委員會主席及歐洲理事會主席參與在日本廣島舉行的峰會。(路透社)無論如何,《紐約時報》也指出,美國財政部對「去風險化」的定義是:

金融機構無差別地終止或限制與廣泛類別客戶的業務關係,而非分析並管理與這些客戶相關的特定風險。

文中寫道,在實務面而言,「去風險化」只是更圓滑的外交辭令,但還是有著「不必要的排斥」這層負面意思。

換句話說,儘管G7將西方陣營與中國的關係定調為「去風險化」,而非更言重的「脫鉤」,但雙方漸行漸遠的態勢似乎已成定局。

美國已聯合其盟友在半導體領域對中國採取圍堵政策。(路透社)北京反應激烈 如一般所料,針對G7聲明,北京反應極為激烈。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質問,美國一邊說要溝通,一邊卻又不擇手段打壓遏制中國,對中方的官員、機構和企業實施制裁,如此溝通誠意和意義何在。

中國當局還稱,G7聯合聲明是在抹黑攻擊中國,粗暴干涉中國內政,北京對此強烈不滿及堅決反對。

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孫衛東則召見日本駐華大使垂秀夫,指責G7固守陣營對抗和冷戰思維。

至於針對「去風險化」這一詞彙,官媒《環球時報》早在4月便撰文狠批「去風險化」只是一種變相的脫鉤,並稱美國未改變「其對維持世界主導地位的病態迷戀」。

《環球時報》在G7峰會落幕後,甚至直批G7已墮落成「反華小作坊」,是「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

雙方的反應似乎說明,中西關係在G7峰會結束後,更可能惡化。

西方陣營言語上降溫,但手裡打壓力道沒有絲毫減弱;中國外交上則依舊保持那套戰狼做法,不留外交迴旋餘地。

外界如今最擔心的是,中西方的對立格局恐無法避免,不論是「去風險化」還是「脫鉤」,只怕雙方未來會「分手」分得更堅決。


相关文章

  • 當和事佬調解失敗 泰國男子慘遭槍殺
  • 菲律賓今天舉行中期選舉 兩大政治家族激烈競爭
  • 被40公斤冷凍金槍魚擊倒 貨車司機當場頭破血流
  • 泰國迎來夏季風暴 全國80%地區將下暴雨
  • 女童高燒11小時未處理引癲癇 馬六甲中央醫院被調查
  • 印尼軍方處理過期彈藥發生爆炸 造成13人死亡
  • 海島游期間爆衝突 泰男回家用充電線勒死女友
  • 本地求學中國富二代綁架案反轉 獲救肉票也被馬警逮捕
  • 馬國高速公路驚現黑豹 差點與汽車相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