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下午接受记者专访,是香港特区政府财经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在上海的最后一档公务行程,之后他将乘机回港。之前一天,他来上海出席陆家嘴论坛相关活动,并拜访本地金融机构。
20多年前,毕业于牛津大学的许正宇,作为渣打银行职员,曾在上海工作了一段时间。“对我而来,上海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记忆、年轻又成熟的城市。”作为地道的香港人,他的普通话讲得很不错,甚至偶尔会有出现一些“儿化音”。
许正宇三句不离主业:“我感觉上海金融机构、人才的密集度,以及金融服务质量都在不断提升。有人说是一年一个样,但我感觉可能还更快一点。”他甚至还比较客气地表示,“香港看来也要借鉴一下,上海速度是怎么实现的”。
当然,作为特区政府高官,对他的采访还是从香港本地聊起。
香港会被新加坡取代吗?
“你担心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被新加坡取代吗?”记者问他。最近几年,全球金融版图悄然移动。有种观点认为,新加坡不久后会取代香港,成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曾经的“纽(约)伦(敦)港”将历史性地变为“纽伦坡”。
“我完全没有这种担心。”许正宇回答干脆,并强调这不是因为执掌香港财库局才这么说。数据显示,无论是股票、债券、外汇,还是资产管理、财富管理,香港金融市场数据都强于新加坡。以股市为例,2021年底香港股市总市值为42.4万亿港元,新加坡股市总市值8000亿新元(合4.6万亿港元),港股市值是新加坡的9倍多。
还有一点更为重要,那就是香港拥有“国际层面资金融通汇聚”的优势,这也就是香港作为境外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意涵——推动内地与海外资金融通。
“我一直说,香港要当好超级联系人的角色。”许正宇将之形容为“集散地”,汇聚起全球和内地的资本,之后或引入内地,或走向海外,“香港这一非常重要且独一无二的金融功能,未来会变得越来越强”。比如,目前港股的八成市值来自内地企业,内地优质资产优先选择香港而非其他地区上市;再比如,香港至今都是内地资本走向世界的第一通道。
许正宇也承认,美西方对香港金融发展进行限制,会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起到一定负面作用。
“虽然会有种种政治考量,但资本始终是逐利而为的,况且香港还有资本自由流通的优势。”许正宇说,全球普遍认为亚洲是经济恢复的重要增长点,而中国则是公认的亚洲经济增长最大引擎。“虽然短期内不同人会有不同想法,但中长期看,多数人还是会来我们国家寻找机会,因为这里无论是香港还是整个中国,都会带来超出其他地区的回报。”
“即便香港在黑暴或者疫情期间,我们的整个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还是有高度韧性,受到国际资本市场高度信任。从这个角度说,服务国家发展,香港从来没缺席。”许正宇说。
香港金融功能增强还在减弱?
正如有港媒所言,随着内地进一步调整优化金融政策,香港的压力也在悄然增加。许正宇承认,香港要想增强服务国家能力,就要在当前大背景下,“开创性”地发挥好国际金融中心功能。
在他看来,一方面是要继续提升金融环境。他以港股上市为例。2018年,香港联交所新修订《上市规则》第18A章规定,“允许未有收入、未有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请”,以此大幅降低IPO门槛。2018年至2022年间,通过“18A”条款赴港IPO的内地生物药企共56家,募资1163亿港元,联交所也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资中心。
“今年我们继续进行上市改革。”许正宇介绍,联交所3月末实施“18C”条款,将之前只支持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扩展至五类高科技领域,允许内地小而强的科技企业赴港上市,“新上市机制的引入,有助于创新领域的新一代公司接通资本市场,有助于香港金融市场发展。”
除了“苦练内功”外,许正宇提及要继续强化与内地市场的互联互通——除了债券、股票等现货市场联通外,还要延伸到衍生产品上。
本月19日,港股市场将推出人民币柜台业务,帮助投资者用人民币购买港股。“我估计会占香港每天交易量的四成左右。”许正宇说要“有来有往”,下一步将把香港证券市场产品接入内地庞大人民币市场中,内地投资者不用像现在那样要有换汇过程才能购买港股,而是可以直接用人民币购买。
“用人民币直接购买港股不只是政策层面的放开,也需要技术提升、跨境资金流动等支持。这是香港努力的方向,希望尽快能落实境外市场跟境内人民币市场对接。”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香港的人民币存款额接近万亿元;全球离岸人民币结算业务75%是在港完成。许正宇相信,一系列改革后,香港金融市场服务国家的能力会有效提升。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