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见闻2 | 为了培养高精尖人才,他们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卷”

2023-06-20     缘分     12454

如果拿工作签证,在新加坡没有拿到当地的公立学校学位怎么办?

办法也是有的,可以让孩子去参加GEP考试,如果孩子能够入选1%的“预备精英”名单,新加坡政府就会优先安排进入公立教育体系。如果上不了,就自己掏钱上私立或者国际学校。

新加坡的国际学校都是直接冲着把孩子送入国际知名大学的目标办学,学费相当昂贵,每年至少要几万新币,不过跟国内这种档次的国际学校相比,也没有贵太多。

大家可能会说,这对拿工作签证的人好像很不友善?

确实,但这或许就是新加坡政府的思路:如果你拿工作签证来新加坡,你就应该有足够收入负担孩子的教育支出;如果负担不了,说明你的收入比较低,在新加坡可能难以立足。毕竟新加坡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要以经济实力来分配社会资源。

拿工作签证的,要么拼人品拼运气,去挤普通公立学校的学位;

要么拼娃,好好教育孩子去争取精英教育资源;

要么拼爹,自己好好挣钱,为孩子攒学费上国际学校。

如果又挣不到钱,又教育不好孩子,运气还不好,请问作为一个拿工作签证的外国人,新加坡政府有什么义务要照顾你呢?

PART.03

说完新加坡以本国优先的精英化初等教育制度,再谈谈高等教育。

说起新加坡的知名大学,大家熟悉的可能就是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

这两所大学相对来说都很年轻。

新加坡国立大学是1980年由新加坡大学和南洋大学合并而来,即便前身可追溯至1905年成立的海峡殖民地与马来亚联邦政府医学院,也不到120年。

南洋理工则更年轻,是由1981年成立的南洋理工学院发展而来,因为校址在南洋大学原址,所以将1955年建立的南洋大学看做自己的前身。但显然怎么追溯都凑不到100年。

这么年轻的两所大学,经过40年集中力量建设,现在已经位列全球名校前50位了:

  • 在2023年泰晤士高等教(THE)世界大学排名中,分别排在第19和36位(清华北大排在第16、17位);
  • 在2023年美国U.S.News全球最佳大学排名中分别名列第26位和第30位(清华北大分列23、39位);
  • 在2023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分别在11位和19位(清华北大分列14和12位)。
虽然还不算最顶级的名校,不过用新加坡星展银行的一位高管的话说,在新加坡人眼中,这两所大学的地位,除了哈佛、剑桥、牛津、耶鲁这几所最top的世界牛校之外,也没谁能比得上了。

像南加州、伯克利这种名校,在新加坡人眼中,跟本土这两所大学属于同一个档次。所以,新加坡人也非常愿意留在本国接受高等教育。可以想见,新加坡的高等教育资源,竞争是相当激烈的。

这并不是说新加坡人出国留学的很少。因为整个教育体系跟国际接轨得很顺畅,新加坡人出国留学也不是什么难事。

用新加坡人的话说,对于年轻人讲,新加坡实在面积太小,大家永远都在出国的途中。

PART.04

总结来说,新加坡教育制度的关键词就是精英化,这也是新加坡政府从来都不讳言的。

  • 在初等教育领域推广普惠模式,让本国公民以很低成本就能享受到质量还不错的基础教育,把昂贵的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作为基础教育资源的补充;
  • 在保证资源普惠的同时,通过早期选拔机制,及早发现人才,进行分层教育;
  • 在高等教育上,通过全力集中投入资源,打造本土的世界级名校,让尽可能多的人才愿意留在本土接受高等教育:
  • 愿意出国留学的后期还可以通过其他制度建设吸引回流……
新加坡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所以他们的政府非常有忧患意识。他们觉得自己的人才是不够的,高科技,行业要发展,必须让自己的教育精英化,寻找更加能够引导未来的政商精英。

究竟新加坡择扰教育的背后,有没有人觉得不公平?为什么高智商的孩子可以获取到更多的教育资源?这个问题如果放在中国,是不是能得到支持?这个深层的问题,我真的不得而知。毕竟新加坡也是一个威权国家,公不公平这个问题,是新加坡人不能随便去讨论的。

不过,新加坡公立学校的普惠教育做得好,是公认的。小学三年级卷不过别人,你可以参加“小六”的DSA中学直通车计划,有点像我们之前小升初时候的特长生计划(很多地方好像也取消了),你有音乐、体育、戏剧、奥数、编程特长,都可以直通优质中学。

经过小学离校考试后,学生会进入三种不同的初中接受中等教育。

一是约一半学生会进入学制4年的快捷班(有点像重点班?),未来参加O-Level考试(类似我们的中考);

另外两种是学术和工艺两类普通班(约45%学生),学制四到五年。

小升初即开始分流,也导致新加坡人对于教育是十分焦虑的,尤其是新移民的家长更是害怕掉队。

再经过初中升高中的分流后,其实只有不到20%的孩子能进入高中学习,进而考大学了。其他孩子会分流到艺术、职业学院。这种看似人尽其用的政策,近年来也被人诟病,因为实在分流得有点早。所以,新加坡的教育部门也在搞减负。

焦虑归焦虑,由于新加坡的公立教育,质量不错,中下层人民的生活也照顾得很好,上周说过,新加坡本地公民的住房问题解决得很好,民众看起来暂时还是满意的。

我们国家近年在推行“双减”政策,对于早期“择优”遮遮掩掩。强基班是为了选拔优秀人才,在高中阶段才开始“光明正大”选拔。对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来说,过度强调精英化,而忽略了普惠化,确实会让很多人心里不舒服。我们肯定走不了新加坡的道路。

但是,教育投入,不仅是需要支付经济成本,还要支付时间成本,公立教育物美价廉且质量很高,让人才的成才路少些弯路歧路,这才是真正好的普惠教育。

新加坡的基础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当得起“真正好”的评价,起码大家提起教师这个职业时,都是心生崇敬的,公立学校老师的门槛非常高,公立学校的教材被拿来当做全球典范……

我想这是我们的普惠教育要努力的方向。

写到最后,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

新加坡弹丸之地,他们的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都很强,也培养出了很多高精尖人才,他们的方式就是“卷”,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卷;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