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选择校车,就是看中点对点的安全和便利,失去这大原则,校车作用等同虚设,也没理由要求家支付高昂车费。
教育部日前宣布,为缓解校车司机短缺和营运成本上涨,推出一系列措施。当中最为人诟病的,是说校车可指定学生到一个共同接送点集合上下车。教育部认为,这可减少所需司机并缩短车程时间。
关于“减少所需司机”那点,我不太理解,如果乘搭校车的学生人数不变,校车体积大小不变,那无论是前往每名学生家楼下,或只集中一个共同接送点,前往学校的载送趟次并不会有所变化,为什么能减少所需司机?
“缩短车程”那是肯定的,毕竟原本该由司机承担的行驶路线,都将转嫁在各别学生身上。但路程长短,真的是造成校车司机短缺的问题之一吗?
隔靴搔痒的方案 来看看校车司机的工作:每天固定清晨一趟、中或下午一趟,一天两趟加起来工作时间大约四、五小时(或更短,据我所知有些司机还能选择要清晨或中午的趟次);公定假日以外,所有学校假期也都不用开工(但薪水照领);此外还有青年节、儿童节、教师节、国庆日后学校假期、居家上课等等各种各样的特定“无校日”,都不用出车;加上校车接送时间固定,因不同原因如进行课外辅助活动的学生没得搭校车,也直接缩短了司机当天的路程。
很显然,校车司机工作量并不大,他们要的,也绝非车程时间的缩短,教育部做这方面的“改善”安排,无疑是隔靴搔痒,搔不到痒处,解决不了问题,还反而可能制造更多问题。
点对点的安全和便利 家长须付的校车费,每月介于100-300元(年中年尾学校假期也照付),花这笔不便宜的费用图什么?不就买个安心,让校车能在最安全的距离内接送孩子。
设定共同接送点(先不说这接送点有多远或多不方便),若家长还要特地带孩子往返接送点,那校车提供的便利性根本荡然无存。
好笑的是,教育部还很“贴心”地规定校车业者,必须确保共同接送点要交通流量低及有遮盖,却完全忽略了各个学生从家里走到共同接送点的那一段路程,就可能没有遮盖啊。
事实是,措施一经宣布,受访业者都已纷纷表示不看好,理由非常浅显易懂:学生居住地点分散,要规划出共同接送点是一个大问题,也必定出现不公平现象,可能引起家长不满;家长会担心孩子安全,不让孩子自己过马路;最终若无法与家长达成协议,他们很可能干脆自己接送或做其他安排,直接导致客源流失,让校车经营更学上结霜。
受访家长也都表示,会选择校车,就是看中点对点的安全和便利,失去这大原则,校车作用等同虚设,也没理由要求家支付高昂车费。
听取民意别俯视 其实业者和家长的反馈,都是情理之内、意料之中,很难想像这听起来已没有戳中问题要害的新措施,是经由教育部、交通部、人事部三部联合商讨后的产物。说好的会听取人民的意见呢?为什么不事前先跟业者商量?
我无意抨击有关部门,只是认真希望决策者和专家们,可不可以认真接地气一些,商议出更能反映民众需要,让大众信服的措施,而不是永远都以直升机视角俯视,只看得见屋顶,却看不见屋里实际情境。
请点击《城市呼吸》系列报道,阅读更多文章。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