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李光耀诞辰100周年。李光耀(Lee Kuan Yew,1923年09月16日~ 2015年03月23日) 新加坡华人,祖籍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高陂镇党溪乡 ,毕业于新加坡莱佛士学院,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创始人。新加坡建国总理,被誉为“新加坡国父”。2018年12月18日,李光耀获得“中国改革友谊奖章”。为纪念“李光耀诞辰100周年”,本号推出“百年光耀”系列文章,敬请关注。
1200多年前,唐代大诗人杜甫(公元712年–770年)的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今天, 唐代诗人杜甫的美好愿望,终于在新加坡实现了 !
新加坡是出了名的“地少人多”的“小红点”,国土面积仅有720多平方公里, 中国绝大部分的县都比新加坡的面积大,却居住着500多万人,不存在土地紧张的问题,也不存在资金问题, 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住宅,80%以上住在组屋,90%以上有自己的私房。 这的确是世界城市发展的一个奇迹。
这个奇迹的产生,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李光耀多年来推行的“居者有其屋”组屋发展政策。
国大不如家大!因为“国”是“大家”的,家才是“自己”的。李光耀的一生经历了“四个国家”:英国的海峡殖民地,日本的“昭南市”,马来西亚的的新加坡自治邦,最后才是新加坡共和国。不论国家变大了还是变小了,李光耀故居却一直没有变化,一直属于他们家的“私人财产”。
“国小”不自卑, “家大”才自豪! 新加坡共和国是东盟面积最小的国家,但新加坡人,并没有因为“国小”而自卑,反而因为“家大”而自豪!因为新加坡虽然是东盟中最小的“国”,但是新加坡人却有东盟中“最大的家”——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了30多平方米,在东盟国家中遥遥领先。
一、 指导思想
行成于思,一个好的政策出台,首先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李光耀首先明确:住房问题是“治国理念”问题。要不要为老百姓建“住房”?不是土地问题,不是资金问题、 不是市场问题,而是“治国理念”问题!
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困难时期,三线工厂盖厂房、盖宿舍,从来“不差钱、不缺地”;中苏关系紧张时期,“深挖洞”修“地下长城”,也“不差钱”。
改革开放前,中国职工的住房一直是“免费分配”的,但是一般职工很难分到“公房”,而且按等级、资格分配,什么级别享受多大面积的住房。记得那时的企业,许多年轻人结婚,多年分不到住房,只得在集体宿舍和室友商量,让出集体宿舍做婚房。
现在朝鲜的职工住房也是“免费分配”,但是由于“先军政治”,住房分配是“空头支票”,一般人根本分不到。而且等级森严,许多人连住在首都平壤的资格都没有。
所以住房问题的实质是“治国理念”问题!只要思想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新加坡组屋政策有三个明确的指导思想:
1.“ 稳定压倒一切”
地是国之本,家是人之根。没有领土不成国,没有家庭不“成人”。 “成家立业”关键要有自己的住房! 人人有住宅 国家才会稳。
人们有了自己的“恒产——家产”,才会有“恒心”!李光耀深信:如果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住房,国家才会稳定。
早在新加坡第一次独立建国初期的1959年,新加坡政府面临严峻的住宅问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加坡的住房问题十分严峻,成千上万的人“无家可归”,一些人流落街头。据统计,当时200万人口中有40%的人居住在贫民窟和窝棚内,能够住上像样住宅的人口只占居民总数的9%,不到一成。李光耀一当选为新加坡政府总理,就认识到“无恒产无恒心,社会则不稳。”安居才能乐业。
图为建国之前的新加坡港口
李光耀认为:建“组屋”是新加坡的稳定问题,生存问题。 李光耀发现:一当发生动乱时,许多“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也都纷纷参与到游行的大军里,引起社会动乱。当人们有了住房及其他固定资产后,反应就大不相同了,国家就会更加稳定了。
“ 安居才能乐业 ”,是华人骨子里的思想 !房子是一家人生活的根本保障,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
刚刚执政不久的李光耀,当时就下决心:要让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住房!
20世纪60年代初,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五年建屋计划”,开始大规模兴建低标准住房。1964年,政府宣布实行“居者有其屋”计划,推行住房自有化政策,鼓励中低收入阶层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组屋(新加坡对国家营建的住宅的称谓)。
2. 平等是稳定的基石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