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觀察者網報道,7月2日上午,新加坡駐華大使陳海泉在北京出席一場活動時,就中美關係、新加坡的外交政策等話題談及了個人的看法與觀點。
在談及新加坡的外交政策時,陳海泉表示新加坡致力於在中美之間找到平衡,發展與中美雙邊關係的是基於國家利益和主要原則的。他認為,地區之間的衝突並不是不可避免的,但兩國存在的分歧也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就得到解決。
他表示,對中美來說,定期的、和平的、建設性的互動,能夠幫助兩國穩定關係。胡海泉同時提出了緩和中美關係需要滿足的三大條件:首先,兩國需要保持開放的溝通渠道,通過對話管控分歧。對話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理解的基礎上,也是克服分歧的基礎。
新加坡駐華大使陳海泉
對於陳海泉提到的第一個條件,其實中美兩國都有意向達成一致。從近期美國官員對中國展開密切接觸,中國外交人員接待來訪的美國賓客都可以體現出中國有意願恢復對話,與美方重啟在各個領域的溝通。
比如布林肯來中國期間,中方就與布林肯達成5項共識,其中的部分內容就包括,雙方同意保持對話接觸,並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對中國而言,中國希望維持與美國穩定的關係,推動兩國關係回暖。對美國而言,美國也希望保持軍事對話,管控衝突、避免升級。整體而言,這次對話的氛圍是積極向好的,至少在會面時,雙方都有恢復溝通的願景。
中美博弈
其次,中美要在基本面上達成一致,這包括兩點:一是遵從國際法以及聯合國憲章的原則,二是要一起解決全球和共同的挑戰。實際上,對於遵守國際法和憲章的原則,中國長期以來都是積極踐行的,但美國卻與之背道而馳。
美國長期無視聯合國憲章的條款約束,希望用自己制定的一套「規則秩序」來主導世界局勢,在不遵守國際法的基礎上肆意干預他國內政,擾亂全球局勢的穩定,而這也具體反映在對華政策上。
對於解決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美國也是選擇性的接納,只會在有利於自身利益發展的領域與中國合作,與中國主張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的觀點完全不符。
最後,在某些擁有共同利益的領域,中美雙方應該更好地建立信任。實際上,中美作為全球最大的已開發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某些領域存在分歧是必然。但如何通過外交方式解決分歧就考驗著中美的外交智慧。面對分歧與各自的利益,美國優先考慮的就是如何全面的圍堵中國,以及如何對中國展開技術封鎖。由此可見,美國將中國定義為「對手和挑戰」,缺乏基本的互相信任和尊重。
陳海泉提出的中美關係緩和的三個條件,中國都有意願落實,目前問題主要出在美國。美國一貫奉行大國對抗思維和零和博弈觀點,對中美而言,這是不利於兩國關係發展的,惡性的競爭只會增加兩國軍事衝突的風險,激化兩國原本就存在的矛盾與分歧,導致中美關係陷入不可控的局面。
因此,美國應該端正對華認知,尊重中國選擇的符合自己國情的發展道路,而不是一味的採取打壓遏制,踐踏中方的核心利益,美方應該充分回應中方提出的各種合理關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推動兩國關係向前發展,而不是不斷的打壓制裁,限制約束中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