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中学前校长杜辉生上周病逝,他可说是今日华中重要的奠基人,把在特选中学中曾“敬陪末席”的华中,改变成全国数一数二的学校。
《联合早报》前教育线记者潘星华长期报道教育新闻,她为我们梳理了老校长这些年来给华中,以及传统华校带来了怎样的巨大变化。
2023年4月8日星期六下午1时01分,收到杜辉生校长给我的简讯。
“星华,我最近做的扫描MRI,医生很是满意;我的肝癌,其中一条已消失,一条中的肝癌的癌点在减少,另一条趋稳定。不用做化疗,下次看验血结果,才决定。”
1:39分我回复他:
太好了,感谢校长把好消息告诉我。
祝
身体健康!
精神矍铄!
何止于米!
相期以茶!
我们是好朋友
1:48分杜校长回复:
我们永远是好朋友!
这是杜校长留给他朋友最后的遗言。
1918年企业家、慈善家兼教育家陈嘉庚发起筹创新加坡第一所华文中学,定名为“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校”,并于1919年3月21日正式开课。
今天的华中是与莱佛士书院平分秋色的名校。然而,华中的发展历经风浪,有过辉煌时期,也有惨淡经营的岁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为学潮澎湃,新加坡父母担心子女牵涉入政治漩涡中,都不敢把儿子送进华中。就连华中创办人陈嘉庚的孙子,也被在华中毕业的爸爸,送到公教中学去。
六十年代中建国初期,新加坡为了发展经济,要为到新加坡的跨国公司工作必须掌握英文,于是语文教育政策也出现了变化,直接对华文教育造成冲击。英文不好,没有出路,曾经遍布新加坡每一个角落的华校,如果不能让学生掌握好英文,只有等待关闭的厄运。
为了挽救历史悠久的优秀华校,政府推出“特别辅助计划”(Special Assistance Plan,简称SAP),1979年把九所传统华校,转变为英文和华文都是第一语文水平的特选中学,华侨中学是其中一所。对这九所传统华校,当时是不能不走的路。
就在这个时刻,时年39岁的华中校友杜辉生,来到华侨中学,开展了华中振兴之路,为今天的华中奠下基础。
以体育带动学术水平提升
1978年12月,杜辉生带着改革华中,担负重要使命的沉重心情,重回母校。
之前的10年,他以29岁青涩的年华,出任裕廊中学校长。那10年,他也曾是学校体育理事会主席,身为华中校友,他看到在学校体理会开会,华中的声音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让他揪心。那10年里 ,华中换了五位校长。
当年华中学生的学术成绩很差,要搞好成绩,需要时间,一时急不来。于是,他想到男孩子都好动,就先集中发展华中传统的强项:田径、体操和铜乐队。他先从改善这几项体育和文化活动的设施下手,设备好了,学生勤练了,成绩上去了,学业成绩也有了进步。
在杜辉生的安排下,校际田径大决赛,华中全校出动支援。那种“我们为你感到自豪”,全场为“自己兄弟”欢呼打气的动人场面,增强了学生以学校为光荣为骄傲的爱校之心。既然爱学校,哪能不勤奋读书呢?
杜辉生也对家长采取“心理战”,每当体育项目获得全国冠军,第二天全校放假。家长突然发现孩子不上学,总要问起原因,才知道原来是学校拿到某项活动全国冠军。久而久之,他们自然对华中另眼相看。
杜辉生决心要彻底改革华中,连种在校园里的木麻黄树,他也因落叶太多,照顾起来费时,决定全部砍光,这令许多教师对他不满。很多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老教师都在这个时候离开华中,其中不少还是杜辉生学生时期,曾经教过他的老师。
当时他曾告诉《联合晚报》记者:“我出任华中校长和华中推行特别辅助计划,是两回事。当年华中无论是不是特选中学,华中都会进行革命性的改革。”
感谢八校联合公布成绩
让华中不至于太难堪
2019年2月23日,多位退休多年,当年特选学校成立之初的掌校者,都参加庆祝特选中学成立40周年的活动。左起:曾在南洋小学的何振玉校长、华侨中学的杜辉生校长、圣尼各拉女校的李宝丝校长、立化中学的梁环清校长。(李慧玲摄)
现在大家都认为华中会考成绩名列前茅理所当然,其实当时华中的成绩颇差,初期是九校特选中学中最后一两名。
1982年第一届特选中学学生参加O水准考试,当年九所特选中学里圣尼各拉、德明和立化最强,但是各校校长都同意团结起来,联合公布成绩。华中可以“躲在后面”,不至于太难堪。
杜辉生在1989年出版的《华中70周年纪念刊》上特别感激特选中学其他八校。他说:“成为特选中学后的华中,有了长足的进步,除了归功于老师和同学的努力,也要感谢其他八所特选中学的同舟共济。要是当时没有大家的通力合作,也就无法增强家长的信心。缺少社会人士对特选中学的支持,华中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
杜辉生很清楚,华中创校先贤具有远大的眼光、恢弘的胸襟,一开始便以华英并重、文理兼备、德体互用为办学目标,当时的华中不但为新马,也为东南亚社会,培养过不少英才,可说是殖民地时代,中国以外华文教育的中流砥柱。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