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的筷子,是洋人的惡夢。
華人使用筷子,純熟者如臂使指,悠然自若,行雲流水。
洋人使用筷子,初學者嘖嘖稱奇,饒有興味,躍躍欲試。但不見得一試成主顧,挫折連連,無以為繼,頹然放棄者多。
洋人慣用鐵制刀叉,餐飲之處舞刀弄叉,刀光劍影;切插之間殺意四溢,蠻荒十足。
華人使用木質筷子,餐桌之上對筷伸縮,溫文爾雅;談笑之間揮灑自如,從容自在。
遠古流傳的「手」法 我也是筷子擁躉,打從懂得使用筷子之後,就毅然捨棄刀叉(當然吃西餐另當別論),尤其吃面時更是無筷不歡,用叉子吃面,隨我來說等於事倍功半,遠不如用筷子靈活有效。
不喜筷子者,或許是使用方法不對,筷子有其獨特實用性握法和夾法,是老祖宗自古流傳下來的最佳方式,至今仍沒有因與時並進或發現更好方式而遭淘汰或改良。
懂下圍棋的人當曉得,圍棋棋子也有一定的取法,即食指下、中指上夾著棋子,棋盤上輕輕移開食指,以中指將棋子摁於落子點。
相較於我們一般習慣性用拇指和食指取小物,圍棋子取法確實違背本性,卻勝在氣質優雅,符合下圍棋的氛圍——當然,棋局廝殺可以很激烈,但表面不動聲色,實則暗流洶湧,正是圍棋的特色,也是它深藏的寓意。
氣質和優雅本非人人與生俱來,更多時候都得歷經磨練和培養,方能成就。
所以圍棋棋子的取法,即便不符合原始人性,甚或不符合人體工學,其實可以接受。
祖傳筷子握法學問大 筷子握法也一樣,小朋友初學筷子,幾乎無可避免都是交叉式運用,就是我們老一輩俗稱的鉛筆式拿法,若只為達到夾菜目的,其實也沒錯,就是不夠好看。
比較好的方式,是以拇、食、中三指操控上端筷子,下端筷子則穩穩架在拇指根部與無名指之間,配合支撐,無須移動。
這祖傳方法,進可攻退可守,讓筷子的功效性得以最大化。
很多人放棄筷子,覺得使用艱難,但正所謂萬事起頭難,其實沒有什麼事情是容易的吧?
對人類來說,小孩吞咽固體食物、站立走路、拉推扭轉,都要經過多番練習,在跌跌撞撞中才覓得成功之路,為什麼這些我們又不輕言放棄,並視為理所當然?
當有更易於使用、更符合本能驅使的替代品攤在桌上時,當更無須練習就能操縱自如的刀叉能取代筷子時,任誰都難免取易舍難。
人性,很多時候就是惰性。
請點擊《城市呼吸》系列報道,閱讀更多文章。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