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关注认知金字塔。
提到新加坡,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他和美国的关系很好,而和中国的关系也不差。能同时和对立的双方做朋友,这样的人不简单。
对于一个小国来说,能否用好平衡战略,确实决定了兴衰甚至生死,而纵观全球,对比那些欧洲小刺儿头,新加坡的平衡术绝对是大师级别的存在。
冷战结束后,中美在东南亚地区的竞争日益激烈,都在寻求政治、经济和安全等方面的战略优势。美国看中的是安全,认为新加坡是美国推动亚太联盟的一个关键节点;而中国看中的是经济,因为它处在“一带一路”的关键位置上,是协调和东盟国家关系的“谈判桌”。
而新加坡自从独立以来,也一直秉持着一个原则,那就是鸡蛋不能全部放在一个篮子里,将平衡战略作为外交的核心思想,以一个动态的模式,来维护国家利益。
所以,新加坡同时与中美深度合作,又利用自己的优势,让中美在东南亚地区相互制衡,从而构建起了一张以自己中心,辐射东盟和亚太地区的关系网。
那么,新加坡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尤其是现在的李显龙政府,他是如何推动自己的平衡思想,以及对中美的认知与立场是什么。视频最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新加坡这种平衡战略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干货内容创作实属不易,拜托朋友们先给视频点个赞支持一下,谢谢大家。
新加坡的开国总理李光耀认为,必须在美国、日本、中国和苏联之间构建一种均势、均衡,才能实现东南亚的安全稳定以及经济发展。所以在冷战期间,李光耀不断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合作,来填补英国跑路之后留下的权力真空,同时借苏联之手不让美国和日本在东南亚用力过猛,然后再不断接触中国,抵制苏联在东南亚的扩张。所以冷战结束后,东南亚基本就形成了中美日三足鼎立的局势。
李光耀
到了新加坡第二代领导吴作栋时,有了前辈的经验,新加坡的大国平衡战略更加得心应手。吴作栋强调:如果在中国崛起的同时,东亚可以维持一种均势,那将对所有国家都有好处。所以吴作栋继续游走在中美日三国之间,用美日稀释中国的影响力,再借中国的影响力,控制美日的势力膨胀。
最后到了现在的李显龙政府,如果再不升级一下,就感觉好像在啃老,所以李显龙在继续推动大国平衡战略的同时,也提出了小国家不可能操纵或者利用大国,否则必定会遭到反噬,小国的求生之道应该是影响大国制定对于自己有利的政策。所以,根据地区形势的变化,李显龙从国家、双边、地区和全球这四个层面构建平衡,来弥补平衡战略原本的缺陷。
李显龙上天后,在中美之间的平衡,分成三个明显的阶段。
在2004年上台之后,他就根据中美竞争关系的变化,以及新加坡与中美两国共同利益的变化,对大国平衡战略做了战术上的调整。
2004年,中美之间虽然有竞争,但主要是战略合作为主,尤其是中国刚加入世贸,中美之间属于“利益攸关方”,你需要我,我需要你。不过,2000年之后,中国的发展突飞猛进,引起了美国的担心,并提出,在新兴大国当中,中国最有同美国展开军事竞争的潜力。
好在,此时只是星星之火,所以对新加坡来说,自己不必在中美之间选边站,跟着大国合作谋求自己的利益就好了,但同时也意味着,新加坡的战略价值很难被重视,搞平衡战略的空间很小。所以不知道是不是单纯为了刷存在感,2004 年 7 月,李显龙对中国台湾进行“非正式 访问”,严重违背了新加坡一直奉行的“一个中国”原则。中国要求李显龙别找事儿,但李显龙表示,如果我按照你们的要求不去了,就会损害新加坡独立自主的权利与国际地位。然后,中国就启动了反制措施,终止了中新之间很多方面的交流,包括贸易、军事等等。
这段期间,李显龙的双边政策很有意思。新加坡与美国在各个领域进行深度合作,比如,在军事领域,新加坡通过向美国提供军事基地、反恐合作、军事演习、军售等,将国家安全与美国在东南亚的军事存在捆绑在一起。在经济领域,新加坡成为亚洲第一个与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李显龙上台的第二年,美国就成为新加坡第二大贸易伙伴、最大的外来投资国和最大的制造业投资者。
至于对华双边,更有意思。04年,他不顾我们的反对,李显龙执意访问中国台湾,结果2005年,就首次访华。所以我们不得不怀疑,“访台”是不是就是为了引起我们的注意。总之,李显龙为了修复与中国关系,从2005年到2009年,一共来了中国三次,他肯定了中国的崛起,也表示愿意继续深化合作交流,算是确定了中新关系的一个基调。2008年,新加坡和中国签订了全面自由贸易协定,又成为第一个与中国签订全面自由贸易协定的亚洲国家。随后在2009年,中国成为新加坡第三大贸易伙伴。
未完待续,请点击第2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