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区层面,李显龙政府明确拒绝选边站,他表示“我不可能选择任何一方,因为我们与美国和中国在经济与其他领域都有非常紧密和广泛的合作”。他呼吁中美之间,打造一个共同的参考框架,在这个框架内相互了解,找到一个能够携手合作的抓手,避免双方长时间的消耗。
在全球层面,不断加强和域内外国家的合作,始终是新加坡一直保持的论调,除了与西方合作之外,新加坡现在越来越强化东盟的作用,积极推动甚至领导东盟内部的事务,坚定不移的推动区域平台的开放和包容。
所以这一阶段,中美之间的竞争烈度,确实对李显龙曾经得心应手的平衡战略构成了挑战,但新加坡还是以国家利益为最终导向,从失衡逐步转回到以合作为基础的平衡。
但是,我们综合这个三个阶段会发现,李显龙在中美之间搞平衡,有得也有失。
首先,李显龙通过引入美国驻军,引入大量美国的先进的武器装配,确实建立了一套防御体系,保护了自己的国家安全。
其次,李显龙政府的中美之间的平衡外交,直接促进了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搭上了大国经济发展的快车,并利用和各大国之间的良好关系,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进入。
最后,新加坡左右逢源中美关系,时间一长就具备了主动性,也就是让大国意识到它的影响力。如此,就可以以维护本国利益为核心,巧妙的推动大国做出对自己有力的政策措施,这就是典型的“小国大外交”。
然而,既然是小国,就难免综合实力有限,所以平衡外交也有很大的问题。
首先,新加坡是一个极度关注国家利益的国家,但是因为综合国力有限,国家利益和国家自主性之间,就难免会有冲突。你想要钱,就难免在某些地方受制于人,你想要名,赚钱就要暂时放一放。尤其是在大国竞争之间,维护利益和自主性更加困难,比如所谓的“南海冲裁案”,在国际法上明显存在缺陷,但新加坡为了国家利益,只能违背公平、正义,为了国家利益放弃自主性,跟着美国走。
再者,李显龙政府同时与中美两国合作的领域越来越窄。以前新加坡拒绝选边站,是因为三国之间有共同的利益,但现在这种共同的利益正在消失。美国现在几乎所有的政策,都带有遏制中国的意图,所以新加坡现在就面临着,要么拒绝美国,要么遏制中国的两难选择,回避这个问题的空间也越来越小。
最后,目前中美之间的竞争强度,已经超过了一个小国可以斡旋的程度。以前新加坡主要是依托东盟,但东盟各国和东盟的机制作用正在下降。原本新加坡是想利用东盟这个统一的大平台来抵制大国的支配,但问题是东盟内部根本没有凝聚力,各国对于中美的认知也都不同,有的人喜欢这个,有的人倾向于那个。所以最终李显龙也是无奈的说:“能做的只是提出我们的看法。”
在经济上也是一样,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全球增长放缓,供应链断裂等等,都在终结东盟的中心地位。最关键的是,美国印太战略的小多边主义,比如美、日、澳、印,正在把原有的“亚太”打散,没有办法继续形成合力,去影响域外大国。所以缺了这样一个大平台,新加坡不太可能凭借一己之力再继续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自主性。
那么,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呢?我们需要怎么调整呢?
新加坡是东南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实事求是的讲,还是有点作用的。比如推动一下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水平,处理一下局部的纷争,带头推进一些新领域的合作等等。最关键的是,不能让其彻底倒向美国,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极其优越,扼守马六甲海峡,直达南海连个弯都不用拐。
所以,维系住关系,根据新加坡的战略特色,扩大两国之间的利益共同点,以一带一路为基础,继续助力东盟的发展,不断加深合作伙伴关系,这样百利而无一害。
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全力提升综合国力才是一切战略谋划的底气所在,无论是在科技还是经济层面,都要不断扩大影响力和新引力,夯实基础。
另外,中美之间的竞争几乎不可能停止,但是和斗相兼、斗而不破是关键。既然新加坡喜欢平衡,那就给他创造机会,让他更好的去发挥平衡作用、左右斡旋,确保中美之间的竞争关系不失控、不脱轨、不碰触到军事冲突的红线。只要让其有事可做,有利可得,就不担心他会彻底倒向谁。大家觉得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好啦,今天就聊到这里,喜欢的朋友还辛苦大家给视频点个赞支持一下,我们下期内容不见不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