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轮改革,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
正当新加坡的工业化进程如火如荼的时候,1971年,英国完全撤出新加坡。1973年和1979年,先后爆发两次石油危机。全球油价暴跌,导致靠石油重工起家的新加坡的资源依赖型经济难以为继。
同时,由于70年代的人口政策,新加坡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失去成本优势。但新加坡也通过前两轮经济建设,基本建成了自己的工业基础,并且通过出口贸易基本完成了资本积累。于是,裕廊工业管理局开始着手重组经济结构,加大资本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促使工业转型升级,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技术含量产品过渡。
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成为政府促进工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电子、石化、零部件和精密工程这样的高附加值产业企业开始扎堆出现。为促进劳动力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转移,新加坡实施了高工资政策,规定工资每年增加20%,但工资的增速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幅,挤压了企业利润。结果虽然促进了劳动力转移,但误伤了一大批中小企业。
新加坡政府及时调整工资水平,还通过财政和中央公积金等措施,对企业进行支持。首先,对新兴企业进行减税免税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的公积金缴纳水平,鼓励发展竞争企业;其次,国家加大对企业的投资,在1973~1977年,“公共工程五年计划”间,新加坡政府拔出258亿新元用于开发和兴建公共事业、交通与通讯等基础设施。对此前的经济政策,进行纠偏。
到20世纪80年代末,以就业人数和制造业的附加值来衡量,计算机和相关电子产品已成为新加坡最大的工业。
与此同时,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进一步改革金融制度,为国际资本自由流动提供便利的环境,打造国际金融中心。1999年,新加坡金融监督局提出开放新加坡银行行业的政策,一方面设立五人任命委员会加强本地银行的监管;一方面增发银行执照给外资银行;另一方面银行业加大收购计划。淡马锡的投资策略中明确规定必须有部分资金投资于国外,加强国际化布局。
此前,为了稳定新加坡的政治和社会秩序,新加坡选择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实行政联企业。一方面通过政府对市场积极干预,另一方面利用市场协调经济发展,做到“大的管住,小的放活,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现在,新加坡开始探索国企私有化改革。
新加坡政府首先于1983年成立贸易发展局,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然后于1986年政府成立私有化委员会,进行国有企业的股份化和国际化。在私有化过程中基本坚持三条原则:第一,成熟企业进行私有化,不成熟企业绝不推向市场;第二,政府为企业提供财务融资需求和市场份额,确保私有化的企业可以正常经营;第三,政府退出成熟市场,不再干预企业经营,通过主权投资基金等方式进军新的产业发展领域。截至1993年,有30家企业完成私有化。 第四轮改革,进入知识密集型的创新产业主导时期。
即使新加坡成功转型进入资本密集型经济体,经济形势一片向好,但它却遇到了建国以来最大的挑战。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改革开放的中国,被李光耀称为“外资吸尘器”。中国巨大的市场、昂扬的创业热情,以及中国政府释放的利好政策,无法不使得中国成为外资吸尘器。
1983年,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关于加强和利用外资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了:提供一部分国内市场,通过合资经营企业的形式引进我国缺口技术。
于是乎,一大批汽车产业的重点项目接连上马,包括重汽项目、北京吉普和上海轿车项目等等,都采用合资经营的模式。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1983~1987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从22.6亿美元升至84.5亿美元,到了1988年,则突破了100亿美元。
1993年,一场主题为“跨国公司与中国”的会议在北京国贸中心召开,明确鼓励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台下,西门子、摩托罗拉、巴斯夫等50家跨国制造企业代表听得热血澎湃。于是,美国福特公司主管国际业务的执行副总裁韦恩·伯克把“头号业务重点”放在了中国;宝洁来中国一口气建立了4家公司和5家工厂…… 根据报告中测算的数据,1995~2013年期间,外资和外资企业对中国GDP的贡献率约为16%~34%。
2001年4月,飞利浦电子新加坡执行长约翰·范斯普伦特在政府咨询委员会上向新加坡政府提供建议:关于如何最好地留住制造企业。而同时,飞利浦正计划着把其位于新加坡的亚洲地区总部迁往中国香港。
2002年,新加坡贸工部首次明确指出知识经济主要指的是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了发展知识经济,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提出“产业21计划”,旨在10年内将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为新加坡经济的双引擎。
政府投资巨额成立委员会建设研发基金,欲将生命科学发展为制造业的第四根支柱。新加坡还制定了21世纪工业园计划,新建的工业园将融合各种商业、工业、科技、研究与开发活动,协助国家经济转型到知识经济。
一系列政策的结果就是,2001年,新加坡几乎没有任何医药企业。2001~2006年,新加坡对生物医药研发的投入年均增长率接近40%。2006年报道称,生物医学科学占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左右,而五年前几乎为零。2006年,新加坡的经济增长率达到7.9%,其中制造业增幅为12%,仅次于对外贸易增长速度。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兴起,新加坡相继推出了产业转型和创新驱动计划及其政策,以加快迈向“工业4.0”时代。近年来,新加坡确定了产业转型的23个重点领域、科技创新的七大领域和人工智能的五大领域,重视研究开发和创新创业,促进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以及构建全球首个智慧国家。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