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江湖人送绰号“OK林”。
尽管12岁就移居新加坡,林恩强仍然忠于自己的出身。他喜欢在莆田餐馆吃饭,最喜欢的一道菜是“百秒黄花鱼”,比起普通话或英语,他更喜欢说自己的母语闽南语。这样的林恩强,有着极强的同乡宗亲观念,只要是他看得起的同乡后辈,不管怎样,他都会帮衬。
比如新加坡的另一石油大亨吴再进,从福建到新加坡从事运油业务后认识了林恩强。林恩强对这个老乡十分照顾,不仅帮他将陆运生意做大,还指点他扩充产业链,一步步助其创立的新加坡美福石油集团壮大。
1999年国内石油供应短缺,不得已只能挂靠在中石化、中石油旗下苟延残喘的福建石油商人郑金泉,通过熟人认识了林恩强。
虽然不在国内多年,但林恩强体内浓厚的同乡情结还是让他在打了几番交道后,卖给了郑金泉的海澳30万吨燃油,解了燃眉之急。
恋上了大佬的郑金泉,不仅让海澳成功回血,更是晋升“福建油帮”的领头羊,带领这群人打下了国内民间油商的半壁江山。
可以说,正是林恩强对福建籍门徒的培养,“福建石油帮”才能在20世纪90年代崛起壮大,涌现一批亿万富豪,更一度成为国内最为强大的民营石油势力。
林恩强也因此被尊称为“福建石油帮教父”,筑起了颇具权威的影响力高楼。就连兴隆的普通船员,也有很多来自他的老家福建莆田,足见林恩强对“祖籍关系”的看重。
在“传帮带”的模式下,福建油帮确实得以壮大,但也给圈子定了性,外乡人很难进去。在原油紧缺时,林恩强只给同乡人供货,其他省份的商人说破了嘴皮也未必能拿到货,这让其他地区的油商叫苦不迭,觉得“OK林”很不OK。
生意越做越大,林恩强更是跨越南海。
可以说,那时候谁搭上兴隆,谁就能坐上通往财富的快车道。
那是兴隆的黄金时代,顶峰时期的兴隆运营著新加坡最大的运油船队,从180万吨的近海驳船,到31.8万吨的大型油轮,180+只船尽显实力。45.6亿美元的净资产,7820万美元的净利润,记录著兴隆的风光。
(图:来源自网络)
但无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纵横业内大半辈子的林恩强,到了2020年4月却是满脸沧桑。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昔日进出繁忙的马六甲海峡,挤满了上百艘着急进港停泊的油轮。
心中疯狂打转的不光是船上的水手们,还有这位77岁的老人,在此之前,林恩强已经淡出公众视野很久了。
兴隆一贯的赚钱方法是低价买进,高价卖出。
然而疫情却破坏了这个循环,2020年一季度全球油价一路暴跌,兴隆的公司资产也一路缩水到原来的1/5,与此相对的,是高达40.5亿美元的负债。
一面是市场需求锐减,造成存货不能及时变现,一面是各大银行收紧信贷 不准短期融资,双重压力下,兴隆的现金流迅速枯竭。
走投无路的林恩强为筹现金,违规出售了公司上百万吨早已抵押给银行的原油库存。
但终究没有等来让他填上资金窟窿的机会,欧佩克+减产协议的多次谈崩,拉着国际油价滑向深渊。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此时,兴隆又曝出了林恩强涉嫌隐瞒公司8亿美元期货交易亏损一事。
欺诈,在商场上可是一项重罪,但这也只是他130项控状中的一角而已。
(图:来源自网络)
临老翻车的林恩强不仅失去了他奋斗半生赢来的所有光环,一儿一女也遭到了指控和调查,家族名下多处资产被冻结,历史的潮水将他彻底地拍倒在沙滩上。
都说时势造英雄,半世纪前吃到了时代红利的林恩强顺风而起,如今,被黑色油膏困在了债务泥沼下。
50多年前,那个驾着小车奔走在财富大道上的小伙怎么也想不到,78岁这年,只能坐在轮椅上被人推著出门的他去法庭...
目前,关于兴隆集团的调查还在进行中。而巨头的倒下,势必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效应。
外界对兴隆集团口诛笔伐的同时,国际银行对新加坡大宗商品市场的信任也跌至谷底。为此,新加坡政府不得不采取补救措施以重建信任。
新加坡贸工部长甚至在公开场合说,“一条鱼满锅腥”。
转载请注明来源:狮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