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有一群在海面上讨生活的人,自备快艇,带上各种物品,当货轮徐徐入港时,第一时间以最快的速度攀登上货船,和船员进行交易,利润相当可观,这种行业俗称 “海底惹惹”。对于这个已消失的行业,许多人闻所未闻。“海底惹惹” 是什么意思?
锺荣树1967年考获的驾船执照。
锺荣树当年为做买卖而学会说俄罗斯语。
“海底惹惹” 有两种,一种是带上各种日常用品,如衣服鞋子牙膏牙刷拖鞋睡衣裤带圆珠笔太阳眼镜等卖给船上船员。锺荣树从13岁起就跟着父亲当海上卖货郎,为了做好生意他还学会说俄罗斯语。他从17岁起,跟着叔叔当小工,摆卖货物 “帮头帮尾”,打拼了10年,一直到27岁 “上岸” 在水仙门开店做生意。
锺荣树说当年有很多货轮都是来自当时的苏联,也有来自罗马尼亚、波兰、捷克等国家。攀上货轮后,再把装在箱子里的货物慢慢从小艇吊上货轮,然后在甲板上找一块干净的地方开始摆摊做生意,双方买卖以新币交易。锺荣树今天还会说俄罗斯语吗?他当年是怎么入行的?
左起:赖国标、锺荣树两位买方和卖方海底惹惹。右一:张文进,两人的好友也曾当过苦力和造船工人。
另一种“海底惹惹” 则是 “买方的惹惹” 就是上货轮买货然后带回新加坡岸上贩卖,年过80的赖国标就是入口如茶叶咖啡粉燕窝鱼翅之类食品,还有烂铁等货物的进口商。赖国标说他们当时是 “有什么就买什么” ,买到的货物必须先报海关才能上岸,利润颇为丰厚,但风险也更大。为了抢在其他同行之前登上货轮,他们必须到船务公司探听什么时候有货轮到,收到消息后便第一时间以最快的速度驾驶小艇开到还在缓缓进港或不进港的货轮旁。而当小艇靠近大货轮时,货轮有时不明小艇来意会误以为是海盗而驱赶他们,险象环生。
除了有海底惹惹进行买卖,从照片上也看到有妇女在甲板上做缝补衣物的工作。照片由收藏家张旗闻提供。(Photo Credit:Dan Teo of D'Walking Museum)
这期的《958印象古早》早年的海上小贩锺荣树和赖国标回忆在海上讨生活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