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曾经有一个结合四种语言的国际广播电台

2023-12-05     月曦     10461

新加坡曾经有一个结合四种语言的国际广播电台

1994年2月1日,新加坡时间上午7点正,新加坡国际广播电台的华语、英语和马来语电台,通过三个短波频道分别把一个小时的节目从狮城播放出去,新加坡国际广播电台从此诞生了!同世界各地的国际电台比较起来,当年刚启播的新加坡国际广播电台资历最浅,规模也不算大。后来增加了印尼语,四台肩负共同的宗旨和任务,那就是把新加坡的声音传播到区域,与区域各国人民搭建友谊桥梁。

新加坡曾经有一个结合四种语言的国际广播电台

1994年,国际台启播初期。前排左起:郑彩鸾、陈桂珍、关玉青。后排左起:张建美、麦敏珊、李荣德、陈汉。

与国际台的不解之缘

加入国际广播电台是我广播电视生涯的转捩点。记得在1993年7月间,我接到调职的通知,卸下当时在华文时事节目组,电视时事节目监制的职务,转战专门向海外广播的新加坡国际广播电台,担任华语台的节目经理。当时我毫不犹豫地接下这项新的任务,因为广播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入行初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制作电台时事节目《每日杂志》,现在有机会重操旧业,而且是富有挑战性的崭新领域,相信会有很大的学习空间。

首先我必须在短短的几个月内,负责把一个向海外广播的华语电台建立起来!最重要的就是拥有一支强大的广播队伍,而参与启播的团队中除了有资深广播人陈汉和关玉青、时事组编导张建美、两名生力军麦敏珊和郑彩鸾,支援新闻播报的还有曾非敏、沈颖和方百成等。

由于中文部还有一个空缺,我马不停蹄地展开网罗人才的工作,四处打听是否有适合人选。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让我打听到刚从台湾深造回国的李荣德。荣德是一名优秀的配音员,曾经在本地933电台当兼职广播员,也为958资讯台播报新闻。荣德的加入,给我打了一剂强心针,终于组成一支完整的播音队伍。

新加坡曾经有一个结合四种语言的国际广播电台

新加坡国际广播电台领导层、节目总监和编导主持等全体工作人员的集体照。第二排左起第6位是总台长詹德拉(Chandramohan)先生。

在国际台编导兼主持的团队当中,先后为国际台效劳的包括胡桂娥、陆月馨、黄淑君、黄进远、郑建荣、梁洁莹、冯剑斌、林稚瑛、李慧敏、彭学珍、林伃琪、潘家镳、王敏瑜、谢婷婷、陈美玲、黄佩玲、王德明、王敏慧、蔡思丽、吴慧青、陈世雄和詹玉珍。

听众你在何方?

从首播日开始,编导主持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 “听众你在哪里?”他们难免会疑惑:“花了不少心思准备现场播音,千辛万苦制作节目,到底有没有听众收听,我们不会对着空气广播吧?”

新加坡曾经有一个结合四种语言的国际广播电台

1994年国际台启播时采用的节目表。

这的确是令人困扰的问题,根据听众的回馈,国际台的播音效果一直都不理想。有鉴于此,原本在上午播音一小时,晚上播音两小时的计划也改变了,换成只在新加坡时间晚上7点至10点连续播音三小时。

短波广播的优势就是能够将声波传送至远方,它的缺点就是经常受到气候等外来因素的干扰,这包括听众所处的地理位置,所采用的收音设备和天线是否受到阻挡等等。因此,我们播音的那些年,波长频率经常更换,直到后期,收听效果总算改善了许多,区域听众终于能够从短波收音机清晰地收听来自狮城的声音!

新加坡曾经有一个结合四种语言的国际广播电台

1996年《狮城知音》创刊号。

为了弥补短波广播的不足,早在1995年新加坡国际台就上网了。在那个年代,把广播节目上载到互联网的电台寥寥无几。当年新加坡国际广播电台算是少数借助互联网广播节目的电台,尽管市场还未成熟,国际台还是努力不懈,聘请媒体编导助我们一臂之力,为国际台网页进行更新。国际台的网页图文并茂,还可以与听众互动,听众不但可以现场收听节目,也可以通过播客在网上收听存档节目。1996年7月国际台推出另一项跨越播音室的计划,就是为五湖四海的听友定期出版 《狮城知音》季刊,透过文字与图片,把电台的动向和播音人的生活点滴传达给听友。《狮城知音》进一步加强电台与听友的联系。

新加坡曾经有一个结合四种语言的国际广播电台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