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预购组屋:早婚与离婚率的双刃剑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的一项研究揭示了预购组屋计划(Build-To-Order, BTO)对年轻夫妇结婚和离婚趋势的影响。尽管预购组屋计划可能鼓励年轻男女提早结婚,但也存在提高离婚率的可能性。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的一项研究揭示了预购组屋计划(Build-To-Order, BTO)对年轻夫妇结婚和离婚趋势的影响。尽管预购组屋计划可能鼓励年轻男女提早结婚,但也存在提高离婚率的可能性。
这项研究由NUS商学院的团队进行,研究对象为20岁到35岁的新加坡国人。研究团队通过调阅1996年到2011年间该年龄段国人的结婚和离婚数据,探讨预购组屋制度对婚姻的影响。
研究发现,预购组屋居民的平均年龄比转售组屋居民小五岁左右。进一步比较预购组屋地区和非预购组屋地区的居民平均年龄,差距更为明显。这表明,年轻夫妇更倾向于选择预购组屋,或者说预购组屋制度促使了年轻人更早结婚。数据显示,35岁以下的夫妇居住在预购组屋单位的比例,比其他组屋类型更高。
新加坡政府在2001年推出预购组屋计划,并在2011年扩大了该计划。计划规定,年轻夫妇必须在领取单位钥匙后三个月内注册结婚。国大的研究显示,2000年前到2010年后的年轻人结婚率有明显上升。其中,25岁到29岁女性的结婚率从45%上升至60%左右;30岁到34岁男性的结婚率从22%上升至37%。
研究团队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可能是为了在婚姻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而选择早婚,而男性则可能是因为经济状况较为稳定而决定成家。
然而,研究也发现,30岁到34岁的女性以及35岁到39岁的男性在2000年前到2010年后的离婚率呈上升趋势。数据显示,女性的离婚率从4%提高至7.2%,男性的离婚率从3.5%上升至6.3%。
研究团队认为,这一趋势与预购组屋计划的时间线相吻合,显示该计划可能促使人们更早结婚,但也提高了离婚的可能性。
此外,研究还发现,预购组屋居民的整体信用卡支出比转售组屋居民高,但与居住在转售组屋的单身人士相比,预购组屋夫妇每月的信用卡支出较少。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夫妇希望减少个人开销,以负担房贷。
总体而言,研究团队建议年轻男女在购房和结婚前应谨慎存钱缴房贷,不要为了买房而仓促结婚。
预购组屋计划是新加坡政府为解决住房需求而推出的重要举措。尽管其在促进早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未来,政策制定者可能需要进一步优化预购组屋制度,平衡年轻夫妇的婚姻稳定性与住房需求。
那么新加坡政府对购买预购组屋有一系列的规定和要求?
申请资格
公民身份
至少一名申请人必须是新加坡公民。
如果是夫妻或家庭申请,另一名申请人至少必须是新加坡永久居民。
家庭核心
申请人可以以家庭单位(例如夫妻、父母与未婚子女)申请。
单身人士(35岁及以上)也可以单独申请或与其他单身人士联合申请。
年龄
主申请人必须年满21岁(单身申请者为35岁及以上)。
收入上限
不同类型的组屋对家庭月收入有不同的上限。四房式及以下的组屋通常设有家庭月收入上限(例如14,000新加坡元),以确保中低收入家庭优先获得住房。
购房历史
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不得在申请时拥有其他私人住宅物业,必须在申请组屋前的30个月内未拥有任何私人住宅、执行共管公寓(EC)或其他类型的组屋。
若申请人为首次购房者,将享有更多的政府补贴和优惠。
先租后买计划
若申请人目前无房居住,可以申请政府的先租后买计划(Temporary Housing Scheme, THS),在等待组屋建成期间先租住政府提供的临时住房。
结婚与家庭计划
若申请人为未婚夫妻,必须在领取组屋钥匙后的三个月内完成注册结婚。
居住要求
组屋持有人必须自住,不得将组屋用于商业用途或完全出租。
持有人必须在组屋中至少居住五年(最低居住期,Minimum Occupation Period, MOP),在此期间不得出售或出租整个单位。
申请与抽签
预购组屋的申请通常通过抽签决定,申请者需要在公开招标期间提交申请。
中签后,申请者可以选择心仪的单位,但具体单位选择顺序取决于抽签的先后顺序。
购房流程
预申请
在预购组屋开放申请期间,提交在线申请并支付申请费。
抽签与单位选择
中签者按照抽签顺序选择具体的组屋单位。
签订购房协议
选择单位后,签订购房协议并支付初始定金。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