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实现了“居者有其屋”,被称为世界上住房制度最好的国家。其中组屋是政府提供给中低收入家庭的。因为是一组一组盖的,所以称为组屋(见上图)。
今年9月,我在新加坡住了半个月的组屋。房主是印度裔女士,五官精致,肤色比较暗。她老公现不在新加坡,在西班牙。儿子偶尔会在家,五官和他妈妈一样精致,但肤色白皙。这位印度裔房东不是在旅游就是在忙生意,平时很少看到她。
房主家里住着两位印度来的亲戚,是母子,肤色都比较暗。白天儿子出去打工,夜晚就打地铺睡客厅。他母亲也打地铺睡客厅(她名字的首字母是D, 为了便于陈述,这里称她D),D每天要给租客做饭,她不会讲英语,我和她沟通主要靠肢体语言,比如用手比划。
偶尔一次碰到房主在家吃饭,D做好了送到她房间里。她们的关系不像是亲戚。
房东家有一个大客厅、三间卧室、两个卫生间、一个厨房和小洗衣间。客厅挂着印度教的象头神,象头神在印度教中有很高的地位,也象征着吉祥和成功。
客厅有一大半的空间都放置著货物(由于未征求房东意见,因此就不上客厅照片了)。货物主要是印度产的服装之类。房东开着网店出售印度衣物。在她家打地铺睡的那个年轻印度人,每天早出晚归,不知是否干着和房子里的货物有关的生意。
在印度人家里的早餐、晚餐
拼图里上面的是早餐,下面的是晚餐。有时若是晚餐没有吃完D做的印度小饼,那就早餐继续吃。咖啡是印度风味的,牛奶、咖啡粉在小锅里煮,再放上印度的调料。咖啡快要溢出小锅时,D就会附身用嘴去吹,吹几次就关火,咖啡完成。
看到D近距离用嘴对着咖啡吹气,真想告诉她不要吹,直接用手把锅举起,再放下,这效果和用嘴吹不是一样吗?避免了我们吃吐沫星子。
有次我要拿勺子,D从抽屉里拿出来,用手指擦擦勺子才递给我。我克制住想用水冲洗一下勺子的念头。并安慰自己:这看见的只是脏,但并没有毒。这比那些干干净净却有各种添加剂的食品安全多了。吃吧!俗话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每天的晚餐,D都要熬一锅浆糊糊的食品,里面是稀烂的土豆、胡萝卜、洋葱之类加上印度的调味料(见上图)。D用饼沾上或是卷上这种糊糊吃,每顿饭她都几乎不需要勺子,只用手就够了。我是用勺子舀碗里的糊糊喝。在印度房东家的早、晚两餐感觉适合没有牙的老人。午餐我是在外吃,因此不知道这家印度人吃的是啥。
和我同在组屋住的还有两位欧洲女士。一位女士每次晚餐都是勉强吃一点D做的印度“糊糊”和小饼,这“糊糊”的确看着毫无食欲(见上图)。而另一位女士每次都吃自己买的水果,再吃一些D做的印度小饼。
有一天早上,她俩告诉我要离开这里,去另一家住。后来遇见她俩,问她俩对新住处是否满意,她俩说很满意,现在住在华人家里。
看到她俩搬走,我也不是毫不动心,因为更换住处只需给中介说一下,就能免费更换。搬到华人家里,居住环境、饮食都要好很多,但是我来新加坡是想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并不是为了享受生活。还有一点就是不想让房东和D感到不好受,毕竟这家印度人并没有对我们不友好。两位租客因嫌弃而搬走已经让房东和D觉得很失落。
组屋院区的“炉子”
组屋的院区
组屋的院区是没有围墙的,所以组屋是四通八达。住在组屋,到轻轨站、公交站一般都不超过5分钟的步行时间,出行很便利。
院区里有带顶棚的长廊,雨天也可以在院区散步。去公交站、轻轨站,长廊又起到遮阳避雨的作用(见上图)。
组屋院区有很多健身器材,也有儿童游乐设施。经常看到有大人和儿童在这里玩耍。小区椅子上也经常有人坐着休息,傍晚院区里清风习习挺凉爽的。
院区草地上有几个大铁皮炉子(见上图),这些是做什么用的?是用来烧烤野餐吗?可是如果烧烤,那旁边的居民楼岂不是要被油烟熏到?不可能是烧烤,那是干什么用的?这是疑惑一。
组屋旁的道观
我住的组屋,院区没有地下室,停车有专门的停车楼,有六层(见图),楼顶有绿植,是花园式的休闲场地。
楼顶是花园的停车楼
组屋在芬威尔连路(Fernvale Lea),这里有一座道观,道观看着有四层,因为有四层屋檐。道观高度与六层楼的停车楼差不多。道观印有“太和观”的金色大字,有两个大大的红色“心”字,一个“心”在顶层屋檐下,一个“心”在一层屋檐下,心字下面有两个红色的“道”字(见图)。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