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不是一种个人选择,我们要给予更多理解与包容。
新加坡人比较常见的过敏原 ( allergen ) 有鸡蛋、甲壳类海鲜(通常是龙虾、海虾和螃蟹)、牛奶、花生、大豆、谷物、尘螨、花粉、宠物、霉菌、昆虫叮咬和药物。
但你可知道,有些人竟然对白米饭、香菇、榴梿,甚至巧克力也会过敏?
除了这些“非主流”过敏原,其实还有其他让人意想不到的过敏案例:
1、吃老虎虾不过敏,却对普通虾敏感
这并不是什么“富贵病”。
本地一名48岁的男子从20多岁起就开始对虾类过敏——只要吃到一般虾类,嘴唇就会肿胀。后来他发现,只有吃老虎虾不会出现过敏反应。
日前他到一家火锅店享用自助餐,特地点了老虎虾大快朵颐,一口气吃了二三十只。但没过多久,他开始感到脸部和头皮发烫,接着全身发热、瘙痒,脸上和身上还出现大片红疹,最后必须打针吃药缓解症状。
事后他才得知,火锅店提供的,根本不是老虎虾。
许多人对这种状况难以理解,甚至怀疑他是否“无事生非”。
但伊丽莎白诺维娜医院皮肤专科医生陈爱霖受询时说,虾类过敏属于“甲壳类海鲜过敏”,主要是人体对某些海洋生物中蛋白质产生的过敏反应,其中“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是主要的致敏原。
她解释,不同品种虾的蛋白结构的确存在细微差异,因此人体确实有可能只对某些虾类过敏。
“有些过敏者对所有甲壳类海鲜都过敏,有些则只对某些种类过敏。过敏反应的症状范围很广,轻微的症状如荨麻疹或鼻塞,严重的话恐危及生命。”
除了吃虾会引发过敏,红蚂蚁也认识一些朋友,光是剥虾壳、碰到虾的体液或蛋白质残留物,就会导致手部发痒、红肿、起疹子。这并不是皮肤太“娇嫩”,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甲壳类过敏。
也有另一些朋友,吃虾本身会过敏,但吃锅里和虾一起烹煮的其他食材却不会引发过敏反应。
2、对太阳过敏?
猛烈的太阳。(联合早报)
军中常听到阿兵哥取笑同僚,某某某因为“对太阳过敏”,申请不参加野外训练。
对太阳过敏,是真有其事。
晒太阳后,皮肤开始出现风疹块,也就是肿胀泛红的皮疹,没过多久,这些部位开始刺痛、发痒,甚至灼热难耐。这不是轻微晒伤,而可能是日光性荨麻疹(solar urticaria),也被俗称为“对阳光过敏”。
“荨麻疹”指的是因特定食物、药物、感染或压力等因素引发的皮肤红疹、搔痒和肿胀。
陈爱霖早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解释,患者皮肤上出现的风疹块有时甚至会起水泡,并形成结痂。
“这些症状通常在晒太阳后的几分钟内就会出现,对太阳过敏通常在30多岁时开始发作,女性较为常见。”
全国皮肤中心高级顾问医生陈圣廷2017年受访时指出,日光性荨麻疹非常罕见,估计只占所有荨麻疹病例的约0.5%,平均每两个月才会遇到一名这样的患者。
陈爱霖医生也对此表示认同:
“就我个人经验来看,这种病确实不常见,我一年大概只见三到五个病例。”
陈圣廷医生解释说,日光性荨麻疹的确切成因目前仍不明确。
“有一种假设认为,某些人皮肤中存在一种前体分子(precursor molecule),在暴露于特定波长的光线时,会转化成光致过敏原(photoallergen),也就是所谓的‘阳光过敏原’。”
当免疫系统侦测到这些光致过敏原时,会将其误认为是危险的入侵物,并释放出抗体,特别是免疫球蛋白E(IgE),与这些过敏原结合后就会触发荨麻疹反应。
至于哪些光线会诱发日光性荨麻疹,陈爱霖医生说不同患者的敏感波段各不相同。
范围可以从肉眼不可见的紫外线B到可见光,即大约300纳米到500纳米的波长区间。
陈圣廷医生补充说,正因为如此,即使在室内,如果你长期坐在靠近无遮蔽窗户的地方办公,也有可能因为透入的光线而诱发此病。
陈爱霖医生还补充指出,某些药物也可能诱发或加重日光性荨麻疹,包括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chlorpromazine)、口服抗生素四环素(tetracycline),以及口服避孕药等。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