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新特区≠第二个深圳!华人企业抢占东盟桥头堡的攻守道

5小时前     静姝     1754

作为全球最繁忙的陆地关口之一,新柔长堤在高峰期每日见证着数十万人次的跨境流动。 “新加坡赚钱,新山消费”,已成为两岸居民心照不宣的双城生活模式。

周五晚上,新加坡人开车堵在兀兰关卡,就为去新山吃顿便宜海鲜、加满便宜油;周一早晨,天还没亮,新山打工人已经挤爆新柔长堤,赶去新加坡赚3倍工资!

但这条法则的代价,是每天数万人把大把时间耗在堵车和排队上—— 钱是省了、赚了,可宝贵的时间全“堵”在路上了。这对个人是煎熬,对两地深化经济融合、释放更大发展潜能,更构成了现实阻碍。

柔新特区≠第二个深圳!华人企业抢占东盟桥头堡的攻守道

图源:新加坡经济发展局

通关瓶颈只是表象,其背后是跨境要素流动面临的深层制度壁垒——规则差异、政策衔接不畅、产业协同不足等,都制约著“新加坡+1”战略的潜力和新山的发展机遇。

为了系统性破除这些障碍,打造一个高度融合、高效协同的区域经济引擎, 2024年初,新马两国政府签署重磅协议,联合打造“柔新经济特区”(Johor-Singapore Economic Zone)。

这可不是普通开发区,它像极了二十多年前的深圳特区——靠着香港,从小渔村变国际大都市;现在,新山就想复制这条路,背靠新加坡这棵大树,变身“东南亚深圳”。

柔新特区≠第二个深圳!华人企业抢占东盟桥头堡的攻守道

李显龙与安华共同见证新柔地铁跨海桥梁的中央主桥墩完成衔接,并且签署柔佛-新加坡经济特区的合作备忘录。图源:总理公署

柔新特区,能否成为企业持续受益的战略要地? 若想深度洞察其发展机遇与核心逻辑,新加坡国立大学EMBA即将举办专题论坛,汇聚政策制定者、行业领袖及区域经济专家,提供权威解析。

柔新特区的战略本质

破解融合瓶颈,释放协同红利

特区诞生的背景,是两地优势互补的迫切需求与现实障碍的交织:

新加坡优势: 资本充沛、治理高效、法治健全、顶尖人才、全球网络。

柔佛优势: 土地广阔、劳动力充足、运营成本低廉。

融合瓶颈: 跨境法律冲突、政策真空地带、产业衔接断层,导致效率损耗、企业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柔新特区的建立,正是瞄准这些深层矛盾,旨在构建一套高度协同的区域运行规则,将两地的优势真正拧成一股绳。

柔新特区≠第二个深圳!华人企业抢占东盟桥头堡的攻守道

新柔地铁预计2026年通车。

2026年通车的新柔地铁及其配套的通关便利化措施,是破除物理瓶颈的关键一步,但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其为制度协同奠定的基础。

企业战略机遇

三重跳板,主动布局

柔新特区,俨然成为新加坡企业实践“+1战略”的理想战略腹地!

啥是“新加坡+1战略”?简单说,就是新加坡本土资源(尤其是地和人)太贵太有限,企业得把部分环节(比如生产、仓储、数据中心)放到周边成本更低、但又足够近、联系足够紧密的地方去。

柔新特区≠第二个深圳!华人企业抢占东盟桥头堡的攻守道

“新加坡+1”战略让企业在新加坡设立总部、研发和先进生产设施,同时善用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地和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充分发挥各地综合优势,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优势。图源:新加坡经济发展局

柔佛,完美符合这个“+1”的角色。但机遇需主动把握,而非被动“躺赢”。

企业可通过将生产基地、仓储物流、数据中心等高土地/人力成本环节,战略性转移至柔佛这一成本洼地,实现显著的运营成本优化。

其价值核心在于利用柔佛的显著成本优势(如工业地价约为新加坡1/5,劳动力成本也远低于新加坡),例如科技巨头英伟达、万国数据已在新山投建数据中心,报道显示英伟达项目可实现约40%的成本降幅。

充分利用马来西亚作为东盟核心成员国的身份及其参与的RCEP等区域自贸协定,将柔新特区定位为进军6亿人口东盟市场的战略支点。

企业能够充分利用两方资源:一方面依托新加坡签署的高标准国际协议(贸易、金融等)获得便利,另一方面享受马来西亚在东盟内部的市场准入和关税优惠,从而实现进可攻(拓展整个东南亚市场),退可守(稳固新加坡总部)的战略灵活性。

密切关注并积极参与特区内的跨境政策试点项目,如简化外资持股限制、便利跨境资金流动、统一特定行业标准等,以抢占先机。

企业有机会在制度创新的前沿阵地塑造更有利的营商环境,从而有效降低跨境交易成本与合规负担。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