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计划在新加坡买房,需要“钻研”的知识可不少,比如新加坡的房屋类型和购买流程。
但是今天,我们不准备“老生常谈”,而是会为大家介绍一个在新加坡即便生效1年多却不是人人都了解的“干货”,同时也是开发商、购房者都避不开的词——建筑楼面面积。
从2023年6月开始,新加坡的四大官方机构*开始采用统一的建筑楼面面积测量方式和定义。
建筑楼面面积具体指的是什么?这一标准的统一,对于购房者会有哪些影响呢?别急,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四大官方机构
1.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
(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
2. 新加坡土地管理局
(Singapore Land Authority)
3. 新加坡建设局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Authority)
4. 新加坡民防部队
(Singapore Civil Defence Force)
为什么要统一建筑楼面面积?
——化“繁琐”为“简单”
建筑的楼面面积,通常指的是一个建筑物内所有可用于居住、工作或其他目的的空间的总和。在四大官方机构统一标准之前,他们对于建筑楼面面积有不同的定义:
市区重建局用总楼面面积(Gross Floor Area,简称GFA)来衡量建筑物密度
土地管理局则以分层面积(Strata Area)作为业主拥有的面积
建设局用统计总建筑楼面面积(Statistical GFA)来计算建筑楼面的总面积
民防部队则使用可通达楼面面积(Accessible Floor Area)来制定防火规定
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商在提交各类与房产相关的申请时,都免不了应对多种面积测量方式,耗费更多时间与精力,而这种复杂流程也为业主的改建或加建计划带来了诸多不便。
直到2022年,这一“繁琐流程”终于在市区重建局发布的通告中得到了“简化”。市区重建局宣布,自2023年6月起,上述机构将采用统一的总楼面面积(GFA)测量方式和定义,统一后的GFA将作为所有相关申请的唯一参考标准。这意味着,无论是开发商还是业主,都不再需要面对因不同楼面面积定义带来的“麻烦”。
经过统一后:
1. 总楼面面积的测量将统一包括建筑外墙的一半厚度。
2. 所有分层面积,无论是否有遮挡,均纳入总楼面面积统计。
3. 开敞空间不计入总楼面面积。
4. 新加坡建设局和新加坡民防部队将采用一致的统计总楼面面积(Statistical Gross Floor Area)定义。
两大利好!
GFA统一,影响购房的你我他
在购房时,房产项目的面积计算会影响购房者的决策。GFA标准的统一,通过明确面积计算规则,为购房者提供了更清晰、直观的购房信息,让选择更加理性。
以下,是GFA标准统一后为购房者带来的两大利好。
购房对比更清晰
过去,不同项目在楼面面积的计算方式上由于采用不同标准,会存在差异,例如阁楼及其他开敞空间的面积计入方式各不相同。这使得购房者在比较项目时容易感到困惑,难以准确对各个项目进行统一比较。
GFA标准统一后,购房者将能够获得更加清晰的面积信息。新标准明确规定了建筑面积的计算方式,涵盖外墙厚度、分层面积和开敞空间的一致规则。这不仅让不同项目的价格更具可比性,也帮助购房者更加准确地理解自己支付的费用所对应的实际面积。
对于购房者而言,新规提供了更为明了的购房环境,让大家买得明白、住得放心。
住宅空间更高效
空间的合理利用不仅是住宅设计的重要考量,也是提升居住舒适度的关键。统一的GFA标准,除了是规则上的调整外,更为空间设计打开了新的可能性,让每一平方米的空间发挥更大价值。
新标准为空间设计带来了更多优化的可能性。例如,挑高设计的开敞空间在新规则下,不计入可售面积,这让设计师能够专注于提升这些区域的功能性和灵活性,为现代住宅设计注入了更多活力和创新。挑高区域可以用于多功能室、家庭工作区或储物空间等,赋予购房者更多选择,满足现代家庭对空间的多元需求。
对于购房者来说,意味着未来的住宅不仅在面积上更加实用,同时也在空间体验上更具品质感。每一处空间都能体现实际价值,让居住体验更加舒适和愉悦。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