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基武吉:旷野鸣沙,城水交融的山脚风情

2025-02-06     静姝     4707

开埠以来新加坡从南部市区向外围垦荒,每个地貌的缘起都有其独特含义。加基武吉(Kaki Bukit)属于勿洛的8个分区之一,约百年前开发成马来人安置区,与居住在巴耶利峇葱茅园的华人为邻。40年前加基武吉进入蜕变阶段,成为凝聚3万多各族居民的市镇。2017年地铁滨海市区线全面通行,列车驶入勿洛北和加基武吉两个地铁站,老居民深深体会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境界。

多数组屋区边缘都有一两个轻工业区,让居民在原地安居乐业,加基武吉则有7个工业园、科技园和科技中心。虽然名为“科技”,这里所走的并非高端科研路线,租户多数是中小型企业,以汽车维修与相关周边工业为主。预期2030年巴耶利峇空军基地搬迁后,建筑高度放宽,新一轮变化在所难免。崭新的加基武吉民众俱乐部设立了展厅,为昔日保留些许蛛丝马迹。

加基武吉:旷野鸣沙,城水交融的山脚风情

加基武吉地形图(根据2024年谷歌地图绘制)

“山脚”的马来村

“山脚”是加基武吉的马来文直译,不过一个甲子前小山坡已被铲平,土壤被运到东海岸填海。

加基武吉的初期发展源自1920年代末。当时政府计划兴建加冷机场,友诺士(Mohamed Eunos bin Abdullah)说服加冷河口一带的居民,迁徙至山脚下重建家园。当时友诺士受到吉隆坡市区发展的启发,提议让马来人以一贯的生活方式集居,既可保留马来文化精髓,亦可提高马来民族主义意识。友诺士运筹帷幄,最终获得立法委员会同意,拨款购买土地兴建甘榜马来由(Kampung Melayu)。

马来村所承载的最重要元素,是本地“马来人”名称的源起。从前的新加坡人口普查报告没有马来人这个称谓,而是称为米南加保人(Minangkabau)、武吉斯人(Bugis)、亚齐人(Achinese)、巴达人(Batak)、爪哇人(Javanese)、峇厘人(Balinese)、巴韦安人(Baweanese)等。友诺士和一群有志之士成立“新加坡马来人联盟”(Kesatuan Melayu Singapura),通过普及马来人教育来提升族群的社会地位。马来人联盟成立后,从马来群岛前来安家的族群统称为“马来人”,一度掀起何谓马来人的激辩。我们的教育政策加强了群岛族群与其他种族的融合性,有些马来人认为四海之内是一家,有些则投诉后代不知道先民从何处来,已经丧失民族的根。

友诺士原籍米南加保,在甘榜格南的马来学校接受启蒙教育,莱佛士书院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基于对马来社会的影响力,殖民地政府委任他为首位马来族立法委员。友诺士去世后,甘榜马来由易名为惹兰友诺士马来村(Jalan Eunos Malay Settlement)。

加基武吉:旷野鸣沙,城水交融的山脚风情

加基武吉组屋和工业区取代百年前的甘榜马来由(惹兰友诺士马来村),突显新加坡从“部落认同”进入多元种族集居的历程

殖民地时代采纳各族群分而治之的管理方式,“部落认同”确实提高族群凝聚力,但放诸于现代社会,处理不当的话会带来反效果。80年代政府征用这个地方,把马来村转型为多元种族住宅,昔日在这里生长的村庄小孩,成为第一代加基武吉组屋居民。毕竟山脚下是个马来村,故土情怀难以磨灭,目前马来居民约23%,华人65%,跟全国种族比率还是有些差距的。

马来甘榜不可或缺的是祷告场所,来自阿拉伯的阿卡夫家族为居民建设宏伟的阿卡夫回教堂(Masjid Alkaff)。一个甲子后,回教堂搬迁至加基武吉4路(Kaki Bukit Road 4)和勿洛水池路(Bedok Reservoir Road)交界,易名为阿卡夫甘榜马来由回教堂(Masjid Alkaff Kampung Melayu),它也是本地少数为残障人士开办宗教班的回教堂之一。

加基武吉:旷野鸣沙,城水交融的山脚风情

阿卡夫甘榜马来由回教堂是本地少数为残障人士开办宗教班的回教堂之一

逼出来的水源传奇

加基武吉4道(Kaki Bukit Avenue 4)的惹兰友诺士备水池(Jalan Eunos Service Reservoir)是个10万立方米的水库,约等于40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惹兰友诺士备水池于上世纪50年代初建,目的是为了增加供应量给芽笼、加东和樟宜地区。随着东部地区人口激增,十多年后备水池进行扩建。勿洛蓄水池的水源经过勿洛自来水厂净化后储存在备水池,再由地下管道输往千家万户。

加基武吉:旷野鸣沙,城水交融的山脚风情

惹兰友诺士备水池储存净化后的水源输送到千家万户

由于本土人口密集,公共设施一物多用已成新常态。勿洛蓄水池是个水上运动场,也是举办滑水和龙舟赛的地方,浮动太阳能板则是新常态下诞生的另一道风景线。由于蓄水池较清凉,浮动系统的效率比装在屋顶的传统太阳能板高出5%至15%。

加基武吉:旷野鸣沙,城水交融的山脚风情

勿洛蓄水池的浮动太阳能板正是新常态下诞生的另一道风景线,浮动系统比装在屋顶的传统太阳能板性能高出5%至15%

众所周知,洁净水是新加坡的战略资源,不过“水源传奇”是被逼出来的。20世纪初新加坡已落实备水池规划,每天从长堤50公里外的布莱山(Gunung Pulai)集水区,输送淡水到珍珠山备水池。二战期间,英军从新山撤退,炸毁两小段新柔长堤来延缓日军攻势,长堤上的水管也被部分炸毁,使到市区水供不足,日军占领新加坡后迅速把水管修复。二战后用水量激增,长堤更换大水管,水供总算稳定下来。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