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LKYSPP)助理院长吴木銮副教授主持了Global-is-Asian亚洲思想者系列(后疫情时代)会议,在会议中,亚洲开发银行经济调查与区域合作局区域合作和一体化负责人朴信永(Cyn-Young Park)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East Asian Institute)实践教授郝福满(Bert Hofman)和何伟伦(Terence Ho)副教授讨论了亚洲在接种疫苗后可能需要面临的挑战、风险、机遇以及经济前景。
从左上图开始,按照顺时针方向依次为:吴木銮副教授、朴信永博士、郝福满教授和何伟伦副教授。
实现经济复苏需要面临的挑战
亚洲开发银行经济调查与区域合作局区域合作和一体化负责人朴信永博士表示,虽然东盟地区约有60% 的人口接种了疫苗,但该地区的经济依然处于下滑趋势。
她认为:“接连不断的新冠疫情威胁到了该地区的发展,尤其是最近几个月,新冠病毒发生了变异,又带来了新的挑战,甚至影响到整个地区的经济恢复。但是,如果在这个阶段强行推广疫苗接种,重新开放口岸,会对许多国家造成不利影响。”
“新冠病毒在短期内不能被根除,疫苗研发的时间相对缓慢,疫苗效力也逐渐在减弱,加上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出现,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经济的复苏,我们在过去一年已经看到了这一点。”
LKYSPP的郝福满教授(他同时也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负责人)表示,中国从新冠病毒的打击中恢复得非常快,事实上,它是2020年全球唯一一个经济实现增长的大国。要实现经济复苏,就需要出口和投资来拉动,但最近这两架推动经济的“马车”却出现了停滞,一部分原因是全球供应链短缺阻碍了出口的发展,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中国针对新冠疫情采取的严格措施抑制了国内消费。
中国发生的变化
郝福满教授说,中国的经济结构一直在发生变化,近年来该国又推出了新的经济策略,因此变化的速度也会进一步加快,从而影响整个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
他表示,中国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核心经济战略—双循环战略,将进一步加速区域和全球供应链的变革。
在双循环战略中,中国将更加依赖内需和国内供应链,但同时也会继续发展国际贸易,这一点从中国加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便可看出。
2000 年代中期,进出口贸易在中国的GDP中占60% ,目前这一比例已经下降至30%,由此可见,中国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度已经大大降低。此外,中国出口的商品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中国的中间产品(没有成为最终产品之前处于加工过程中的产品)的比重正在不断增加。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外国直接投资(FDI)也在不断增长。
中国的国际关系日益紧张,因此减少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注重国内市场流通来应对全球供应链短缺可能带来的风险,似乎是一个明智之举。
TWpBd01UbzBNV1F3T2pnNk56Z3laVG82TVE9PQ==
“中国提交申请加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举措表明中国将继续进行改革。CPTPP的‘黄金标准’要求中国对国有企业、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补贴政策进行改革。”
郝福满教授补充说,中国在这些方面的改革趋势应该会在2022年底召开中国共产党第 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前逐渐显露出来。
就今年而言,一开始在出口、制造业和投资的推动下,中国的经济恢复速度非常快,但现在却又逐渐开始放缓,因为房地产和消费并没有完全恢复,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之一就是卷土重来的新冠疫情。中国和其他国家一样,仍需要应对新一轮的疫情,这使得他们不得不重新开始控制疫情,停止某些商业项目。
其他潜在的风险
在这点上,LKYSPP的何伟伦副教授和郝福满教授看法一致。他强调,影响亚洲经济复苏的一个关键因素便是新冠病毒,德尔塔等新型变异毒株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
除了朴信永博士提出的“紧张的地缘政治局势”,何伟伦教授还认为亚洲需要应对的其他挑战,如贸易竞争以及如何适应气候的变化。
他说:“人们尚未考虑减缓气候变化以及适应气候变化需要花费的成本。”此外,他认为亚洲还面临着另一个重大挑战。
他说:“通货膨胀越来越令人担忧,首先,从 2020 年中期开始,政府推出的一系列财政和货币政策使物价开始飙升,包括房地产和股票,这令亚洲等世界其他地区的贫富差距变得更加悬殊。经济逐渐恢复后,全球各地的需求也开始增长,但由于工厂关闭、劳动力短缺、能源管制和港口运输问题导致供应中断,产品价格普遍上涨。运输费用、半导体芯片和能源价格也因此飙升,反过来又增加了制成品的成本。”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