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蓝云舟 , 梁伟康 , 王康威
战争,是成王败寇?是痛定思痛?还是缅怀某段历史的理由?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沦陷,由此开启了新加坡历史上一段黑暗篇章。三年半的日据时期教会新加坡人,自己的命运由自己主宰,自己的家园由自己守护。80年后的今天,这段岁月的回忆唤起的是什么样的情感?经历过战争岁月的年长一辈,以及在和平年代出生的年轻一代,对新加坡沦陷的历史又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本期实况报道,《联合早报》通过两个不同世代新加坡人的视角,以及不同背景的新加坡人铭记这段历史的不同方式,探讨新加坡80年前的沦陷留下的启示。
每年2月15日,当公众警报系统在历史上新加坡沦陷的这一天拉响时,大学生何宣仪的第一反应是:“哦,这是演习。”
经历过战争岁月、曾当过战地记者的资深报人陈加昌在听到警报时,也已经没有什么感觉:“它响它的,我忙我的。”
公众对战争已无危机感 也许时间真的能冲淡一切。80年前战争时期的苦难、惨痛、心酸,如今也已成过眼云烟。大概也因为这个缘故,出生在不同年代的陈加昌(91岁)和何宣仪(24岁)不约而同指出,社会大众对于战争已经没有多大的危机感。
资深报人陈加昌(中)和大学生何宣仪(左)接受《联合早报》邀请,对沦陷时期的认识分享看法。(梁麒麟摄)
两人日前应《联合早报》的邀请,就他们对新加坡沦陷时期的认识进行一场跨代的对话。谈到是否还须警惕战争时,目前就读南洋理工大学传媒系三年级的何宣仪说:“现在很难会有警惕感。毕竟我们生活在很和平的时代,所以比较不会警惕,也不会时刻去想,可能明年或后年会发生战乱。”
陈加昌收集多份珍贵的日据时期历史资料,包括通过友人搭线获得的二战照片和当年报章的影印件。(梁麒麟摄)
对经历过战争时期一听到防空警报就要躲防空壕的陈加昌来说,今时今日的民防演习相比下更像是“在玩玩”。他说,比起韩国拉响警报时民众都会到地下避难,新加坡“没有危机感,太舒服”。
陈加昌在日据时期随笔记录轰炸机飞过和防空警报响起的时间,这些记录如今成为珍贵的历史收藏。(梁麒麟摄)
不过,危机感也不一定能制造出来的。“恐怖分子是危机吗?不晓得,因为随时随地都可能爆炸。还是要从容应对……不到发生毁灭性的事情,你不晓得危机在哪里。”
1942年,日军攻占新加坡时,陈加昌11岁,住在后港一带的苏马巴椰园(Somapah Estate)。他的父亲因为害怕日军滋事,还在门上画了一面日本旗,并张挂对联:“昨夕除西寇,今朝接东皇”。
据陈加昌忆述,也许是因为他家附近有日本神宫的关系,日军并不怎么骚扰村里的人。“反而是西门路那边情况比较凶险,很多人被抓去杀掉。住那边的人社会地位较高,受的是英文教育。”
日军占领新加坡后,为了铲除异议分子展开“肃清”大检证,估计共杀害5万新加坡人。对于没有亲身经历过这段黑暗岁月的何宣仪而言,很难体会年长一辈失去家园和亲人的感受。
“年长一辈失去的可能是他们的家、他们的亲人,而我们这一代,就我个人而言,从出生到现在不愁吃穿,所以很难想像他们当时的生活,也很难体会当时失去东西的感受。”
对于日本,何宣仪没有太多负面的观感。她认为日军犯下的杀戮已是上一代人的事,更何况“战争里也很难说谁对谁错”。
陈加昌也分享自己女儿的经历。她虽然相信父亲对于二战时期的叙事,但也不知该如何以此理解她所看到日本人文明、友善的一面。
陈加昌说:“不同世代的经历不同,也不能说是同意存在分歧(agree to disagree),它就只能这么下去。”
新加坡沦陷80年后的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这段战争岁月?何宣仪说,这段岁月对新加坡后来取得独立是一段重要的历史,因为它催化了新加坡人自己当家做主的意识,否则新加坡可能一直会是英国殖民地。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